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体中存在有大约60%的水分。科学证明,一个人只要能保持一定的饮水量,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存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7.1级“阪神大地震”。地震过后的第12天,人们在废墟下的一个地下室里,救出了一名男子,该男子成功存活了。据这名男子说,在这12天里,他主要是靠饮自己的尿液来维持生命。
对一个受困于地震后废墟里的人来说,活命是最基本的结果。要实现这个结果,就是满足生命存活的“底线”,在这个例子里,饮水对地人的生命来说就是“底线”,而衣服等其他物品则不是。
商人的底线是什么?
做一个商人有很多要求,但最基本的就是提供结果。安排你做一个工作,公司实际上是想要提供这个工作的结果。但是很多人却陷入了一个小心理陷阱:因为公司与员工之间,不是采取公司之间那种讨价还价的交换,我们就认为公司与自己之间不是商业交换,而是“一家人”。只要做事,尽力就可以了,至于是不是达到了公司想要的结果,那就不是自己的“底线“了!
事实上,认为在工作中对任务负责,而不是对结果负责,这是对员工与公司关系一个极大的误解。要知道,虽然公司与员工不是在每一件事上都采取直接的讨价还价的关系,但员工与公司关系一个极大的误解。要知道,虽然公司与员工不是在每一件事上都采取直接的讨价还价的关系,但员工应当清楚地知道,自己既然拿了公司的工资,就应当提供相应的价值。
这就是职业化的由来。为什么有职业精神的员工,即使没有人管他,他也会认真负责地工作?因为他会自觉用公司提供的报酬,来衡量自己的付出,如果付出的不足够,没有创造相应的价值,他就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公司”!
职业化意识的起点,就要从为公司提供底线结果开始。你可以有无数伟大的构想,但提供底线结果,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底线,就是不做这一点就会死。气球超重会下降,汽车没有轮胎走不了,人没有水活不下去,这就是底线。
至于哪一位科学家的价值大,至于汽车用什么发动机,至于人穿什么衣服,那都是必须在底线在满足后才能够讨论的问题。
例如:在公司里,人力资源部门的“底线结果”就应该是招聘。人力资源部可以把办社保、办培训、算工资等其他一系列相关工作都做得很好,但是就像造房子没有打地基,万幢高楼就无法平地起。假如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连人都招不进来,那么培训、社保等工作又从何谈起呢?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也就无价值可言,也谈不上符合公司内部客户的需要,更无法与自己的工资进行平等的价值交换。
有位老总曾经苦笑着说,他的公司里来了个新会计,做报表的态度很认真,报表的格式也做得漂漂亮亮、整整齐齐三张纸。可惜,报表上的数据与实际发生额相差甚远,不仅老板看了一头雾水,而且连她自己对报表上的原始数据的来源也都说不清楚。于是,这张报表就成了实际上的废纸,在公司管理层做决策时一点参考作用都没有。
这就是会计的底线结果没有做到。
一位会计的“底线”是什么?那就是数据的真实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财务的基础数据都出问题,那么任何伟大的核算都失去应有的价值。一个会计在做报表时连这点都保证不了,不就是像掉了轮胎的车子一样开不动了吗?
那我们的底线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