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当学会“弱势管理”

   2023-02-10 互联网6500

  一、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有一位营销老总,刚刚空降到一家民营企业,最头疼的事就是开会时,下属总是迟到,稀稀拉拉、文齐武不齐。

  三令五申之后,他采取了强势的管理措施。写检讨、罚工资,甚至规定连续迟到三次的,直接除名。

  但实际上根本行不通,众多迟到者中既有“销售状元”,也有“创业元老”,甚至还有老板的小舅子二姨。

  这些人团结起来告状、造 反、抗议,最终规定还是无人执行,管理也只能不了了之。

  这让他十分苦恼,内部开会人都凑不齐,市场征战如何能取得胜利?

  解决之道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不用绝对指标去管理,而采用相对指标。

  九点开会,有迟到几分钟的,也有迟到半小时的,甚至还有迟到一小时的。

  但不管有多少人迟到,只抓最后一名。

  一对一时,管理者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权力,虽然是弱势,但毕竟是上级,怎么处罚怎么有理。

  缩小打击面之后,其他迟到者事不关己,在旁边看热闹。压力就聚焦在最后一名身上,不再出现抱团抵抗管理的现象。

  谁都怕当最后一名。几次下来,最后一名从十点,到九点半,再到九点十五,最终所有人都准点到齐。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渠道管理,那些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大、技术实力不够强、网络建设不够完善企业,对代理商应该尽量多采用相对化的指标去管理。

  “别的代理商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这种“以夷治夷”的方式更为有效,而如果定下“理当如此”的绝对化指标,那有时就等于是逼迫渠道多数人与自己为敌。

 

  二、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正如前面所讲,一名弱势管理者,其权力构成必然有所缺损。

  很多时候,这种缺损体现在管理者信息掌握得不够全面,还有就是管理者个人能力尚有明显不足。

  这时候,应该加强调研、充分授权,发挥下属长处,而不是事事都自己拿主意。

  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误区。古往今来,轻易“点火”的新官往往都是庸才。

  聪明的为官者,到了一个新职位,无妨多听多思多学,不忙下结论、作决定、搞改革。

  原因有三:

  1、不熟悉情况会导致基础信息缺失,再有能力的管理者,此时也极易犯低级错误;

  2、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策容易朝令夕改,这会损害自身形象,形成恶劣的第一印象;

  3、盲目改革容易打破原有平衡,无意中伤害既得利益者,造成无法逾越的改革阻力。

  一般情况下,新官上任大多会有一段“实习期”,这个期间没人要求你作出成绩,但一定不能有重大过失。

  急于建功者,放弃了难得的调研机会,一上来就把自己不专业的弱点暴露出来,相反损害了自己的威信和队伍的信心。

  即使调研阶段过后,改革也不能求全图快,只改想清楚了的事,不改没把握的事,这是新官上任的基本管理原则。

  对于那些能力还不够强、信息还不够充分、专业水平还不够高的管理者来说,对下属应尽量多采用结果指标去管理。

  “不要谈困难或苦劳,我只认销售业绩”,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更为有效,而如果事事都过程干预,非要体现“领导权威”,那就等于是用自己的短板让下属削足适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