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回想两个场景:
场景一:某星级酒店某培训公司组织的培训现场
“大家跟着我的节奏动起来,放开点,再放开点!…大家想成功吗?想成功的请举起手来!…”疯狂的音乐、呐喊着的人群、璀璨迷离的灯光、极富渲染力和煽情的言语,整个场面就像一场蒙面舞会,亦像一场给人洗脑的传销宣讲会。
场景二:某集团分公司组织的培训现场
“大家听懂没有?…”下面鸦鹊无声。“有问题的请举手!…”下面依然无人反应。“好的,没有问题的话下面就开始做试卷,做完就可以下课了。”五分钟的沉寂后,有人开始离开教室,人群也开始躁动起来。“讲的啥东西?什么也没听明白。”“照本宣科,还不如把课件发给我们回家看。”“这些东西哪里用的着啊!”学员们带着失望、无奈与忿忿不平的心情陆续离开教室。
以上是企业培训的两个真实场景。一提到培训,80%的人想到的是上课。谈到效果,80%的人是摇头。不管是老板、内部讲师、学员还是培训管理者,对培训的热情都在日臻消减。企业培训究竟怎么啦?难道被称为“企业发动机”的培训正在一步步沦为企业的“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吗?
培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脱岗培训(Off-the-jobTraining,简称OFF-JT),即脱离工作岗位的集中培训,另一种是在职培训或在岗培训(On-the-jobTraining,简称OJT),即通过在具体工作中的锻炼或指导对员工加以培训。其实,被某些人视为企业培训的全部的脱岗培训有其不可避免的“硬伤”。
其一:众口难调
因一次完整的培训周期长、工作量大、成本高,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会安排较多的人员参加,这样就会造成“众口难调”。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深浅层次没有针对性;讲师的背景、专长没有针对性;回答的问题也没有针对性。自然,学员收益偏少、能解决的问题偏少、能用于转化的知识点偏少。反向推理,若专门为三五个人组织一场脱岗培训又不太现实(重大特殊项目除外)。
其二:脱离工作环境
中国是制造大国,企业除了需要管理知识外,更多的企业和员工需要的是加工技术知识。高级技工一员难求就是其真实写照。在金壁辉煌的教室里能进行模具设计、车工技巧的培训吗?没有实物、没有教具、没有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室培训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形会意。老师讲的索然无趣,学生听的晕头转向,稀里胡涂。
其三:培训需求项目众多,单项培训需求难于深入
由人资部或培训部统一运作的脱岗培训,由于学员众多、需求众多,所以单项培训需求难于深入。学员是因为有问题、有难题才来参加培训的。如此蜻蜒点水、面面俱到、点到为止的培训是很难达到培训的目地的。
其四:培训不是我组织的,培训责任与我无关
由于脱岗培训一般由人资部或培训中心统一组织,所以大多数部门主管将培训视为人资部或培训中心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