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品牌创新 纪念中国品牌建设的20年

   2023-04-12 互联网4520
核心提示: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物质的极度匮乏,造成了国内企业更多的并不是忙于建设,只是一味的在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产品一直处于供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物质的极度匮乏,造成了国内企业更多的并不是忙于建设,只是一味的在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能够买到的都是,金鹿自行车,宝石花手表是那个时代的代表;

  进入80年代,因为农村和城市的改革,需求量进一步放大,企业在增加生产的同时,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能够超过对手,开始利用电视和广播宣传自己的,比如金龙电扇,牡丹牌电视机,燕舞音响等等。这个时候的特点是在媒体上出现的就是,知名度=,因此,现在看起来,这些企业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竞争的加剧,单纯的媒体广告狂轰乱炸并不能建立起自身的差异性形象,概念炒作和事件成就了很大的一批企业,比如格兰仕,海尔,三株,飞龙,长虹,这个阶段的特色是市场上的概念满天飞,由于中国的并不是很成熟,因而大家纷纷为概念而消费;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差异化,中国开始利用渠道和服务让自己的价值开始最大化,因此更多的依靠终端和通路的延伸成就了自己,而服务成为必要的建设条件。专柜和专卖店的大量复制是这段时间建设的最大特点。成功的代表如美的,海信,康师傅,蒙牛等;

  因此20多年的实践之路,中国的建设经历了产品——广告——策划——渠道等四个阶段,但是从真正意义上讲这四者都不是根本意义上的,正如格兰仕在拥有了非常高的知名度的时候却仍然坚持自己的价格屠夫的战术一样,中国要获得突围,必须寻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推进方式。

  徘徊在亏损边缘的海尔们

  中国能够算得上世界级的几乎没有,在国际上知名度比较高的要属联想,海尔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了。但是其中的不少企业在现实中面临了更大的成长的困难,比如海尔2005年总收入为1039亿元,其中出口及海外收入达28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40%。但海尔国内市场却出现了多年来首次亏损,增长约为-0.41%。海尔公司将这一原因归于手机业务,而业内人士却表示,这表明海尔一直倚重的传统家电主业正从高速增长时代步入停滞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