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裳马靠鞍".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师的第二张脸。那师的语言又有哪些特征呢?我们又如何修炼才能做到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呢?
一、语言的骨胳-主体结构或框架
砌房子应先打地基,再做主体框架,最后封顶或做房檐。写文章、讲课、做课件亦是如此。可将其分为三段式,做到"龙头猪肚凤尾".中间部分是主体,要确定支柱。没有框架的房子只能是堆砌,堆砌的房子是不牢固的,是没有力度的,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所以,培训师语言的第一要诀是谋篇布局,"谋定而后动".
二、语言的神经-主线清楚,脉络清晰
文章、课件要有"一根筋",这根筋就是中心思想,要贯穿始末。要想做到全文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就要注意素材的前后顺序、过度衔接。没有主线的语言就只能是前言不搭后语、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胡编乱侃。培训师在组织语言时,一定要紧紧围绕主线进行开枝散叶,做到尤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当文字无法清楚地表达脉络时,可借助予流程图、模型图、鱼刺图等。
三、语言的肉-有内容,有内涵
语言要吸引人必须要有内容,有内涵。空洞无物、清汤寡水、陈词滥调、一成不变的炒剩饭是没有生命力的。要做到有内容就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收集素材,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数据说话,举实例验证。
思想可以是高度的概括、总结或提炼,亦或是推陈出新,旧瓶装新酒,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四、语言的血液-多样化
没有血色的脸会显得苍白无力。要做到语言"面色红润万人迷",就要使语言的表达方式多样化。千篇一律的陈述句、修饰太多的长句会使人乏味、乏力,学会合理地使用长句、短句、反问句、疑问句、夸张句、排比句等,使各种句式交替出现,错落有致,长句要连贯,短句要精悍,反问、疑问要注意语气,夸张、排比要加强气势,这样才能使整个语言浑然一体,各种句式交相辉映而夺人耳目。
除了句型丰富多样,还要做到内容的精彩纷呈。名人名言、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谚语、唐诗宋词、"之乎者也"也是"装饰""点缀"语言的不二选择。当然不能为了"之乎者也"而"之乎者也",否则就会被人嗤之于做作、穷酸、迂腐和书生气。对语言的润色要做到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宛如傍晚时树林里轻轻掠过的一缕清风让人觉得清新自然心旷神怡。
五、语言的精气-情感丰富
惊涛骇浪比波澜不惊更会使人心潮澎湃。再美丽的语言如果只是平铺直叙,也会使人审美疲劳,睡意漾然。培训师应根据背景、情节和表达的需要或急促或缓慢,以达到一张一弛或欲擒故纵的效果。
除了声的抑扬顿挫以外,还应做到情的情不自禁。"人非草木",笔者认为,培训师适度的煽情是可取的。激情澎湃处一个紧紧握住的拳头,愤世嫉俗时一双咄咄逼人的目光,忧心如焚时一个愁眉不展的额头,情到深处夺眶而出的盈盈泪光,都会是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培训课堂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