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做多年,现在已经是看“”不是“培训”了。说此话并非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是缘于身边发生的多次屡见不鲜的案例。
属于来料加工性质的某电子贴片加工(SMT)企业,设备工艺部的主管王某经排除异己后,“凭藉”其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在公司技术部门独占螯头,手下尽是一些“跑龙套的小二”。事隔一年,此君又故伎重演,经其多次“要求”,如愿以偿被升任为经理。王经理每晚都要上车间去晃悠一圈,美其名曰:加班或指导工作。笔者不解,问其原由。此经理诡秘地说:他们(指他的属下)很多东西不懂。看他得意忘形的说话表情,似乎这早已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刚普升的新手、转行的“菜鸟”,愿意帮助和培训他们的人太少了。不仅技术上是这样,管理也是如此。李秘书在工作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经多年的打拼和争取就是难得再往上挪动一步。后经多方“打听”,上司给出的结论是:缺少奴性。结论让人大跌眼镜,也颇具讽刺意味。但世事的确如此,如果此上司早日“指点迷津”,此秘书一定会早日飞黄腾达,如愿以偿。
以上这些案例培训需求不明确吗?非常明确,根本用不着调查、用不着分析。可问题的关键是:谁来培训他们?谁愿做“春蚕”?谁愿做“蜡炬”?所有公司都不遗余力地在倡导:培训下属是主管的职责;的有赖于个体绩效的提升;下属不能接班,你将得不到晋升。说者理直气壮,“落花有意”;实则听者“流水无情”、无意。
主管为什么对下属进行培训会心不甘、情不愿,还要留一手呢?原因有二:
一、向上是晋升和加薪的“资本”
大多数企业管理还不够正规化、公开化、书面化,个人掌握了独特的资源或技能就等于拥有了晋升、加薪、向上司叫板和提要求的资本。“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企业内部的用人机制是市场经济-双向选择-能者上,庸者下,逐利的本能会驱使他们“有所培训,有所不培训”。国家有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有竞业限制协议,难道员工之间就不会采取一些“公平”的措施吗?
二、向下保持权威感
90后员工已经今非昔比了,行政处罚似的权利已经很难在这些人身上凑效。谈人格魅力太遥远,况且有魅力的人格也不是一两天能形成的。相比之下,技术和专业的威力就大得多了。我会你不会,你就得听我的、服我的,很现实的。
有一种情况上司愿意培训下属,就是上司有晋升的机会。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岗位每一天都有晋升的机会吗?不可能的。企业没有晋升的机会,上司不愿意培训下属;企业没有晋升的机会,下属不愿意学习,没有学习的动力,认为学了也没用。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员工看不到公司的希望就不会努力学习,员工不学习公司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在先加薪后努力和先努力后加薪之间,大多数的员工始终倾向于前者。
主管(上司)是员工最好的老师,勿庸置疑。可在“官运”不能一路亨通的企业,要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想让主管甘为人师、甘做企业教练的惟一出路是-做绩效管理?-奖优罚劣,把团队的绩效与主管的捆绑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