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带来的是前端以概念驱动为主的学习模式,在传授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大量原始素材用于演练。后端配合数据驱动的方式,手把手指导管理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与历史实战操作
企业是怎样学习的?
纵观当前企业团队学习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种模式:知识灌输型和经验总结型。
为了提升团队的能力,企业往往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在“琳琅满目”的市场大肆采购,为员工提供大多以授课形式为主,即知识灌输型的学习。这固然能使员工快速地吸收大量的理论知识,理解宏观的概念和整体管理思想,但在经验浅薄或者道行尚浅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员工会反映学习内容与实际无关,甚至学习过后实际操作变得更混乱。这样低成效的学习模式,不仅浪费企业大量的资源,也大大降低了团队学习的积极性。
不同于知识灌输型的学习模式,经验总结型的学习模式是“逆其道而行”。在日常工作中,管理层进行头脑风暴,将经验升华,化为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理论,符合自身特色,亦具有相对的操作性。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企业内部经验的升华需要经历漫长的管理过程、有利于营造思考总结的工作环境、以及一个具有归纳总结能力的大脑。然而,这三者共存绝非易事。此外,就企业常态而言,不同管理人员所在的部门不同,职业发展的路径不同,对管理的理解与思考的范畴难免存在局限性,难以上升至管理层的高度,既不利于推广,亦不利于团队文化的一致性。
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保证整个团队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的一致性?
在团队培训内容充分的情况下,正确的学习方法变得尤其重要。
上述两种方法虽为普遍,却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呢,为什么?
I.从唐曾磊先生的理论探索学习的阶段性来看
我们可以从著名专家,平等思维理论创始人唐曾磊先生的理论中找到其中的缘由。在他看来,任何学习都要经过四种境界(如下图):
第一、无意识无能力,即不知道自己不懂;
第二、有意识无能力,即知道自己不懂;
第三、有意识有能力,即知道自己懂了,并努力做到;
第四、无意识有能力,即不知不觉懂了,并无意识地使用。
比如小孩子学骑自行车,看到别人骑车,似乎很简单,就认为自己也会,这就是无意识无能力;等上了自行车摔几次之后,就发现自己原来不会,这就是有意识无能力;再往后,经过努力学会骑车了,于是小心翼翼地骑,不敢说话,不敢扭头乱看,这就是有意识有能力;慢慢熟练了以后,骑车就开始放开了,骑车的时候不但可以大声叫喊,而且可以追打嬉闹,根本不用考虑失去平衡,这就是无意识有能力。
同理,刚涉足企业管理的我们,看着高层稳健地运筹企业,自己认为也能做出同一番作为,这是无意识无能力;待到真的担任管理职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有心无力,这是有意识无能力;再努力学习,在职位上吸收、总结经验后,慢慢地谨慎管理,这时处于有意识有能力阶段;最后慢慢熟悉一切后,便能悠然坐着管理人员的位置上驾轻就熟,这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无意识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