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培训 在乎成效不在乎形式
由于IBMG是做培训起家,自然更是在意公司内部的培训。“每次给客户培训,从班主任到具体业务,都是我们公司内部员工亲自去做,这就要求我们的员工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更清楚自己的业务、职责和专业知识,所以做好内部培训是必须的。”IBMG高级经理杨金龙表示,自己有效培训出彩了,再去给客户培训才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
IBMG强调的是系统化培训,整个课程计划会年初就已经制定出来,操作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每周两次培训,高强度、高密度的培训养成了员工随时保持海绵吸水状态的习惯,心得体会、考试、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跟踪检测让培训切实落在实处,进一步转化成了生产力,而跟踪结果同时又反馈给员工,为下一次“重复工作”注入新的内容。“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传帮带’的过程。”负责培训的蔡经理迫不及待地“兜售”出了公司的“传帮带”理念。
在IBMG,每个新进员工都要参加为期3天、共18小时的培训,对企业文化、基本业务知识、零售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公司除了会安排部门主管对新员工进行具体业务指导,还实行“导师制”,打破部门界限,为每名新进员工配备一名导师,一对一、手把手地教。“传帮带”的传统贯穿始终。
小胡就是近期培养出来的一个优质“传帮带”成果。2009年3月份入职的小胡,原本从未做过零售培训,毕业刚刚一年的她从青岛来到北京,在IBMG开始“从头来过”。隶属百货部门的小胡很走运,分到了超市事业部的区域经理做导师,而这正是IBMG的“金牌”导师,其带过的两个学生全都成为公司的“冒尖”员工。据蔡经理介绍,那时候只有培训小胡就抢着坐在第一排。经过入职培训与导师的调教,小胡在试用期未满情况下就已经出了业绩,这在公司已经很难得了。而让大家更意外的是,在刚刚结束的主管应聘中,小胡以黑马姿态杀出重围,成为历年来公司惟一一个入职当年就成为主管的员工。
“其实真的得感谢IBMG,在这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提升速度特别快。”小胡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韩资企业做生产助理,当时确实学到了许多礼节,但是因为没有培训,始终无法学到更全面的技能,“那个时候只能靠个人领悟,能悟到多少就算多少。”
因此,小胡选择了IBMG.“这里的培训很健全,学的东西也多,对我做人、做事各方面都有提高。”从言谈中不难发现,小胡是个饮水思源的人,“我的导师教了我很多,直到今天我都入职半年了,早已转正,甚至应聘上了新的职位,导师还是会偶尔叫上我一起去吃饭,问我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据人事部的高经理透露,小胡刚刚应聘成功,现在还没有下属员工,但其已经在私下与导师沟通过如何带“兵”的问题,准备接过“传帮带”的接力棒。
“关键是形成习惯了。”杨金龙表示,公司的培训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的执行力贯彻下去,主要是因为大家已经形成习惯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蔡经理也对此观点表示认同:“我来的时候这里没有培训,一进来什么都不知道,总是碰到一件事情就是一个问题,要一个一个去问,执行起来效果非常差。公司以前出现过试用期不满就离职的,因为自己不知道做什么,也没人教,没人管理,没有任何方法可言。于是也就有了蔡经理狠下决心要抓培训一事。
“刚开始遇到很大阻碍。那个时候经常连部门主管都抵触,大家都在忙业务,没人愿意‘耽误时间’来参加培训。”在蔡经理看来,把培训贯彻下去并形成习惯一定要用心去慢慢培养,“后来注意在时间选择上多用一些心,尽量选在大家不忙的时候,不影响他们的业务。员工听了几次培训后,切实感受到受益了,这才会慢慢进入状态。”
到现在,IBMG的培训已经全面开花,既有新进员工的入职培训,又有在岗员工的公开培训,有主管、经理等各级别的培训。有素质拓展,以加强团队凝聚力;同时还有每天雷打不动的早会,每位员工轮流主讲,以提高讲课能力……“我们平均每周有两次培训,而没有培训的时候,培训室也经常是满的,比如市场部会每天下午都抢着这个房间来自己做培训。”
让几位经理们开心的,不只是培训得到了贯彻,更是切实看到了成绩。对于新进员工而言,执行力越来越强,与团队的融合速度越来越快,增强了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而对老员工而言,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工作热情都得到了提高,导致整体工作效率提高,部门间的配合能力得到加强。
几年前,流行过一句广告语:不看广告,看疗效。其实,培训同样也是一个看疗效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一种形式,相反,有特色的培训反而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比如走娱乐化路线的悠视网络。
悠视采取的是寓教于乐的培训形式,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一个“什锦俱乐部”,所谓“什锦”,顾名思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讲座、春游、生日会……把各种枯燥的形式融入到“什锦俱乐部”的活动中。达到培训本身效果之余,悠视通过搭建这样一个不拘形式、不拘主题的平台,促进了公司所有人员的交流,营造和谐、融洽、蓬勃朝气的企业氛围,一举多得。
有效培训一定要从员工需求出发
笔者曾经询问过多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你们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很少有人力资源经理回答说是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这正是我们很多企业培训效果不好的根源所在。如果不了解员工的需求,培训就是盲目的。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培训过后要通过考试或是培训效果跟踪调查保证培训效果。很多员工反映“培训听的时候很热闹,一回家就都忘了”。这是很多企业遇到的问题。其实培训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培训的结束。如果没有后续的保障手段,培训只能是“热闹一时”,而不能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实质性的变化。除此以外,针对不同的员工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法和课程也很重要。只要尊重员工的选择,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企业的培训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