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型题目举例:
请你回想在大学以来的学习期间这样的一次经历: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你的方法比其他人的更有效。当时你如何做的?
A模块:主要是要了解大学生对待事情与做事的态度,这可以设计为行为型题目;而对于个人动力系统层面的内容,也需要设计为行为型题目或者背景型题目。在这一模块,主要测查维度应包括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主动性、进取意识、职业规划等方面。
P模块:主要是要了解大学生与人打交道方面的一些意识与技能。测查维度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性等,可以设计为行为型题目或者假设型题目。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针对大学生这一面试对象而言,我们觉得运用假设题型时,采用情景型的面试题目会更为适合,可以达到充分挖掘“潜才”的目的。情景型面试题目,需要以行业为基础分析目标职位的工作事件、提取工作样本来进行设计,提供给候选人的是一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发生的场景或事件,来考察应聘者根据情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
情景型题目举例
假设你新到一个部门工作,大家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一天下来你觉得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你想帮助一位同事整理资料,他赶忙说“你不熟悉,别把资料放乱了,你还是别干了。”这时,你会怎么说,接下来如何做?
通过对应设计的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基本就可以全面地“MAP”大学生的“才能”了,不过在这个地图当中,背景经历了解、应聘者个人的自我认知了解,以及其职业规划问题也应该构成识人“MAP地图”的重要的外围部分。
这样,全套面试题目会更有系统性,兼具针对性与一般性。
基于MAP识别才能地图的面试设计框架

企业校园招聘面试题目结构探索
校园招聘的时间集中性强,即便进行到最关键的环节,对应聘者进行面试的时间也只有25~30分钟。在这一时限下,按照上面的框架去进行题目的组合性设计,会有助于更有效地去识别、甄选具有优良潜质的大学生,达到校园招聘的高质、高效。
运用这种组合设计的结构化面试,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获得应聘者在我们所关注的某些特征、能力的具体表现等。比之于传统的面试,可避免只是获取应聘者对于问题的理论性认识、或者抽象而不具体的回答。比如,“你会如何做好一份策划”?应聘者会更多从做策划的一般操作程序去谈,而不去说明他自己具体将会采取什么做法。
行为型题目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行为型题目,可以请应聘者描述其过去做某件事情的具体过程,遇到问题时采取了什么样的一些办法与行动去面对与解决。这便于获得事实证据,及其可靠的经验描述。基于行为问题的评价假设是:过去的行为是将来行为良好的预测指标。通过了解应聘者过去所做的事情,尤其是其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定的或者一贯(个性化的、稳定的)的某种行为模式,我们就可以判断,在将来的工作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其可能会有的一些行为表现,进而,可能表现出的工作成就。
在面试中,行为型问题不论对于面试官,还是应聘者,都具有更强的操作弹性。行为型问题的开放性较好,只要是类似的事件经历,应聘者都可以谈,因而对应聘者而言,会更容易去发挥,而面试官对其描述也可以去进行针对性的追问来更具体地掌握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