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强度项:工作负荷选“工作量较大,工作日内较紧张”,精神疲劳度选“任务有时限,并多样化,有压力”,体力劳动负荷选“一般性体力劳动”,工作难易程度选“工作技术性强,问题多变,需有一定专业水平”。本项共得分(4.0×25+3.5×25+2.0×25+3.0×25)×15%=46.875分。
工作条件项:工作环境选“经常性在污染区内操作”,工作时效性选“需轮班作业”,工作危险性选“在‘三易’区内工作,且介质处于运转设备较多,高压区,有泄漏现象”。本项共得分(4.0×40+4.0×20+5.0×40)×10%=44分。
岗位流向性项:岗位流向选“岗位比较固定”,人心流向性选“岗位比较重要,人员有向公司以外流动倾向”。本项共得分(4.0×40+5.0×60)×10%=46分。
该控制岗位五项共得分307.875分,取整后得310分。该公司经过研究制定的工资标准是,“每生产一吨合成氨,100分系数可得工资0.08元”。如果当天生产合成氨400吨,那么该控制岗位该工人当天可收入310×0.08/100×400=99.2元。
我们将全公司200多个岗位划分成15个分数段,制定了不同的工资系数,根据每天的产量就可计算出每天各岗位的所得工资,使员工的收入更加透明化。通过两年多的运行,员工反映很好。我们在2005年底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员工对现在的工资体系满意度达到了75%。
该公司实行岗位评价薪酬制后,效果十分明显。员工的工作效率明显加强,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原来只有领导和重要岗位关心的产量,现在普通岗位也十分关心。生产系统每一个岗位都按小时询问并记录产量,生产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牵动着每个员工的心,附属岗位为生产服务的意识也明显加强。
五、实行岗位评价和以岗定薪的益处
在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以岗定薪,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薪酬体系的管理有相当多的好处.
第一,通过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确定了岗位任职标准,给岗位人员招聘奠定了基础,岗位缺员时可以使应聘者一目了然地清楚岗位的职责、文化要求、技术要求、重要程度、收入情况等,使招聘透明度增加。
第二,使岗位每位员工的收入明朗化,每天甚至每小时的收入都可以根据产量得到精确的计算,杜绝了薪酬分配上的纠纷,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通过岗位评价,可以使岗位职责和收入更加明朗化,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可以使每一个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号入座。
第四,通过岗位评价和以岗定薪可以起到稳定员工的作用,因为有岗位职责、岗位要求、岗位薪酬的明确,员工对自己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都很清楚,择岗随意性就相对减少。
第五,有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因为岗位文化要求和技术要求已经明确,企业可以根据岗位人员情况安排培训,也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地储备人才。
第六,有利于人力成本的控制。根据公司工资系数总和和吨产量(效益)系数工资就可以计算出产品的工资成本,为企业总成本的控制提供了依据。
六、实行岗位评价和以岗定薪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岗位评价是以岗位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必须先进行岗位分析和编写岗位说明书,然后对岗位进行分类,因为以下步骤都是按不同岗位类别分开进行的。按企业具体情况,可以分成管理类、技术类、生产类、营销类等。
第二,在分类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各个类别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进行定义。这一步非常关键,也是最难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内容也不同。例如我们在分析了我公司的具体情况后确定了岗位技能要求、岗位责任、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岗位流向性五个方面的内容。
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企业不同的时期确定不同的内容,这要看当时影响企业发展和工资体系的主要方面是什么而定。比如在企业发展平稳、人员稳定的时期人员的流向性就可不做考虑。
第三,确定各岗位类别的评价分数时应认真制定评价内容的权重,对二级评价指标进行分档、定义、赋分,再确定岗位因素分值和条件系数,如最低学历可分为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各档之间必须层次分明,清晰可辨,各档次分值可适当拉开,但不易过大。分值的确定必须征求各级人员的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
第四,岗位评价和以岗定薪的实施要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如果不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岗位评价和以岗定薪就成了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进行岗位评价和以岗定薪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挥薪酬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应该把薪酬与考核挂钩,与贡献挂钩,与员工能力挂钩。这就要求建立科学可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定期考评,全面了解员工完成工作的情况,发现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结束语: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操作难度比较大,同时又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一项基础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实施时应非常慎重。同时,它们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必须给予适时的修正。只要把这个基础打好了,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可以做到有根有据,规范化的管理就可以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