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以为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的,其实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家大多是在市场中磨练出来的。”这是记者在采访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仓时,听到来此考察的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提及的几点看法。钟朋荣的观点,在海鑫集团与其掌门人李海仓那里得到了鲜活的印证。
出生在晋南平原涑水河畔闻喜县东镇川口村的李海仓,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为了摆脱贫穷,农民出身的他离开了土地,先是在村里办油房,建肥皂厂,还承包了镇上一个综合商店,以后走南闯北,发现了更大的生财之道,就是办煤炭转化实业项目———炼焦。 1987年初,李海仓集资40万元,在山西运城闻喜县建起了第一个合股经营的洗煤焦化厂。此后,他的业务开始越做越大,几乎一年一个新厂的建设速度。最后成就了一个共有14个分厂,7300多名职工,拥有总资产3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海鑫从萍乡炉到机焦,从炼铁到炼钢直到轧钢,其产品结构的每一次调整都是李海仓这个民营企业家学识、胆识的凝聚和体现。他把科技创新贯穿于调整结构的整个过程。
漫步在这座现代化钢城,欣赏着自动化炼钢过程,李海仓并没有满足。在近日海鑫集团年产63万吨高速线材电控系统招标会上,李海仓坦言,海鑫正处于下一步该投资什么项目的徘徊阶段,他也因此而处于困惑当中。尽管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具有较强的再发展能力,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企业接下来该怎么运作这一难关。他指出,这道难关不同于以往,毕竟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零距离的较量。后者雄厚的实力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强大压力,这就意味着海鑫的下一步发展不能局限于国内市场,还要放眼国际市场,争取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寻求更大的发展,难就难在这点上。
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海仓能否如期实现这些目标呢?当记者提及这个问题时,李海仓笑着回答道,这句话用在搞企业管理上是不对的,企业失败就意味着决策的失败。在李海仓眼中,做企业就要讲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事在人为。凡是熟悉李海仓的人,都对他的这些远景目标充满着希望和信任。正是有李海仓的规划和蓝图,有他的刻苦和拼搏,有他闯难关获新生的一幕又一幕,才使得一个炼焦小作坊发展起来成了今天的钢铁城,才使得闻喜县走出了国家贫困县的阴影,才使得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出现在海鑫……
李海仓善于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寻找确定的因素,具有在未知中求已知、在已知中求未知的勇气和智慧,才使得他和海鑫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当记者问及,这种成功带给他的是不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时,李海仓说,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有危机感,做企业就像千里行舟,不进则退。但是如果每一天都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那还有什么激情去做事情呢?他认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有自信,应该懂得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是的,今天的海鑫已经打破了中国一个普通企业固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探寻着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办法。至今,在运城开往北京的铁路线上有一列以海鑫集团命名的海鑫号列车,列车在广袤的原野上和崇山峻岭中风驰电掣、呼啸前进。
利用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李海仓的海鑫钢铁集团成长为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2002年销售收入达3.60亿美元。同时他掌舵的海鑫集团也投资一些房地产和金融项目。海鑫钢铁集团是从一家乡镇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的。李海仓曾经两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连续三年被评为“山西省功勋企业家”,多次入选中国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但遗憾的是2003年1月22日因私人矛盾被人枪杀于闻喜东镇公司办公室。其长子李兆会继承他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