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管理的实践》(ThePracticeofManagement)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在此之前,没有一部著作向管理者解释管理,更没有一部著作向管理者传播管理。
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没有机构(如工商企业),就不会有管理。但是,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而机构本身又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提供所需的成果。”
管理是我们的社会机构特别是工商业中领导、指挥和决策的器官,是一种普遍的职能。这种普遍的职能在每一个国家中,实质上在每一个社会中都面临着同样的基本任务。管理者必须为他所管理的组织指引方向。他必须深入思考本组织的使命,为之制定目标,为了达到本组织必须做出的成果而组织资源。
德鲁克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从《管理的实践》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德鲁克通过著书立说、讲学、提建议等方法,不厌其烦地提出:管理既要眼睛向外,关心它的使命及组织成果;又要眼睛朝内,注视那些能使个人取得成就的结构、价值观及人际关系。
为了表彰德鲁克对世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丒布什授予德鲁克以“总统自由勋章”。布什授予德鲁克以“总统自由勋章”无疑是在向公众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责任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而德鲁克管理学的核心就是:责任。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更具有创新意义的是,德鲁克视社会和企业为有机体,因此,管理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而器官只能按照其功能来定义。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管理企业
德鲁克对企业的独特见解是,要想知道什么是一个企业,必须从理解企业的目的开始。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创造顾客。
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企业都有两项职能,也仅有这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营销和创新产生出经济成果,其余的一切都是“成本”。
管理企业得首先回答德鲁克3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谁是我们的顾客?顾客的认知价值是什么?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并非由生产者决定,而是由消费者来决定;不是靠公司名称、地位或规章来定义,而是由顾客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获得满足的需求来定义。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外向内看,从顾客和市场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所经营的事业。企业最高管理层首要职责就是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德鲁克的关于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利润需求。得到了美国商界和媒体的认可。美国《财富》杂志在开设的“美国最受尊敬的公司”和“世界最受尊敬的公司”的考量都是基于德鲁克关于企业的八大目标而设定的。从2001年起,中国也开始举办“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评选活动,其评价指标也是基于德鲁克关于企业的八大目标而设定的。
更为重要的是,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率先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50多年前他所提出的概念,在8年前已成为一项新的国际标准。1997年8月美国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即: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8000)。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其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人权和劳工权益问题。SA8000体系认证已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其对于企业发展、全球贸易将会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有报道说,不久前,一家中国企业在竞标法国电信的设备采购,开始接受法国电信严格细致的考察和认证,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了规范中国的企业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公司法》里增加了“公司的社会责任”。至此,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和依法纳税都已成为强制行为,没有讨论的余地。这又印证了德鲁克的一个观点:如果企业不尽社会责任,政府一定要强制企业去履行这个责任。我们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健康的企业是不可能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而器官不会活过它所效命的机体。
由此可见,德鲁克是改变世界的人。
管理管理者
三个石匠的寓言完美地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管理者”。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地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当然,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在管理管理者这一部分中,德鲁克创造性地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他把这个管理原则视作“管理哲学”。
管理员工和工作
德鲁克认为,如果我们视员工为人力资源,我们就必须了解这种资源的特性是什么,而当我们把重点分别放在“资源”或“人”时,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然而作为“人”,唯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这是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最大的区别。使员工有成就感,使工作富有成效是对管理者永恒的挑战。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员工,同时也通过远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思想的清风,他说:“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正确地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为组织和和个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那么,个人与组织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德鲁克用清晰和简单的语言帮助我们理清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重新审视曼德维尔的那句“私利邪恶成了公共利益”的格言,100年前,曼德维尔的原则被美国全盘接受。然而,时过境迁,20世纪“美国革命”的真正含义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须继续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这个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每一个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责任。
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
『点评人简介』
那国毅: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教授;美国圣·里奥大学MBA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德鲁克EMBA教授;美国3M公司市场营销认证讲师;中国机械工业企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经理人资格认证培训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曾任光华服务产业有限公司培训总监,精于服务行业系统化、标准化培训和领导力发展培训,具有丰富的东西方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和国际化视野。2000年,在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进修,师从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亲自指导下,完成了就管理者的新挑战和基于信息的组织两大管理主题的专项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