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种是人精。
特征:这类业务员,真的不好评价,有时候能力强,有时候能力差,有时候脾气很好,但有时候脾气又很烂。为什么他总是这样反复无常呢?原因只有一个,给我钱多,啥都好说,给我钱少,啥都没门。所以,这类员工非常精明,我们给他们美且名曰:人精。企业中,这类人很多,所占比例高达40%,其中有少部分还属于高管。
例证:2004年,面试了一个应聘车间主任的的求职者,面谈后,发现他的条件远远超过岗位说明书上的描述。不过,总感觉这个人说话的水平相当高,既懂得自我包装,也懂得高抬别人。后来,就让这个应聘者跟老板见面了。这位蒋先生跟老板面谈后,大出我的意料之外的是,他说要把整个团队带过来。我当时对老板说了一句,这样不太好吧!但是,事情的结果,蒋总还是带着一个团队进来了。果然不出所料,两年后,这位姓蒋的同事,又把带着他的团队集团跳槽了。因为,下一家公司给他的薪水更高。
企业老总最喜欢的是人物,其次是人才和人手,人才有时候让老板很头疼,人手却让老板恨铁不成钢,而人精有时会让老板非常气愤,至于人渣就不用说了,企业直接把他“卡擦”掉。
如果扯远一点,单拿忠诚度和能力这两点来说,老板会更看重哪种人呢?这就没有统一的观点了。比如史玉柱,他说:在企业的非常时期,更需要的是忠诚的部下。所以,与他不离不弃,甚至四年里都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的老部下,当史玉柱东山再起后,都得到了重用。而马云的做法又是另一种,刚创立团队的时候,马云的创业团队总共有18个人,其中有他的亲戚、也有他的同事、学生等。开第一次股东大会的时候,马云却对这些创业伙伴说,你们只能当排长、连长,而军长以上的军官,我另找高人。
当然,你们也有机会当军长,如果达到的话。果然,随着阿里巴巴不断壮大后,有很多能人空降了进来。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李开复曾说过:
第一种是创新实践者。在每一种21世纪的人里面,我会讲名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创新不是没用的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这句话是谁说的呢?不好意思是我说的。中国也在提倡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里面,更多可以延续的价值,在激烈竞争之下,竞争力其实来自创新。有那些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公司,有延续性的创新公司,他们才能得到市场上最强有力的竞争力。
有人说创新表现在高科技、生物领域,但是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Google如何在游泳池里面创新,在公司创立的阶段我们非常艰难,公司的创立者跟团队见面的时候,也说你如果能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我答应你给你什么,但是团队也说,如果我们做成了,你要给我们一个游泳池,当时加州寸土寸金,但是Segi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他说你们做成了第二天就可以看到游泳池。第二天员工发现在停车场里面有一个吹气的游泳池。这是他的幽默感不是他的创新,最后他在公司的大楼楼顶上盖了一个游泳池,这个游泳池到底有多大呢?就是五公尺,这个游泳池是我们找到一个发明家,他可以让你不管水流怎么流,都会在原地游泳。
在21世纪创新必须是有用的,而且要实时,而且要实践的,并不是你做一些论文,空洞地发表在期刊上就达到目标了,新不是目标,有用才是创新的目标。我们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在创新里要有实践,在时间里要有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有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比如说纯粹的创新者,像牛顿没有考虑到应用,但是对世界的贡献也很大,还有福特博士纳,他们是很好的实践者,但没有很多科学方面的创新。我们意识到科学的创新者,是既能科学又能实践的人,比如说比尔盖茨、或者LevelSegi(音)。这是我对同学的建议,如果你盖大楼的时候,没有力学专家是盖不出大楼的。光有砖也盖不起大楼。还有我的同事到公司里面看到我另外一个创始人,他趴在地下玩玩具车,我说公司刚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网络,我写了一个程序,我把我的程序应用到这个网络,看这个车能不能应用在我们的网络上。这是他用新的问题解决它,不管工作还是不工作,这是21世纪创新不忘实践,实践不忘创新。
第二,跨领域合成者,当你们在大学毕业,就会发现其实最成功,最速成的专业不是九专业,而是多专业的结合,我举一个例子,计算机,如果你懂汇编语言就会编计算机硬件,如果你懂戏剧可以做娱乐,如果你懂机械就可以做机械工作,我建议同学不要把你的专业读精读深,而且也要知道跨领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