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先是刘俐俐,而后变成张绍刚

   2023-03-08 互联网4650

  就刘俐俐来说,她求职时的条件以社会的指标来评价的确不够突出,例如,她坦诚是为了混文凭获得的自考学历,再如,她的工作经验也比较有限(相对她想找的编辑工作)。另一方面,她的优势是国外留学习得的英文基础,且有可能更容易接触到外国文学。如此一来,她自然要用“英雄双行体”来标识自己,尽管有可能她只是爱好(她也没有强调自己精通),她自然要时不时展示自己的英文,因为这样可以让她获得较好的自我图式。

  张绍刚对“英雄双行体”和“夹杂英文”的质疑也攻击了刘俐俐建立在这种自我图式上的自尊。平心而论,刘俐俐刚开始也试着礼貌地回应,甚至自嘲地开起了自己的玩笑,比如说自己演巫婆。但当她发现张绍刚的较真时,激烈、不留情面的回应自然也不可避免。只不过,节目刚好是主持人和各位老板评委的地盘,刘俐俐自然是胳膊拗不过大腿。

  不少人将刘俐俐的表现视为“卖弄”,并将此与80后90后的特征相联系。实际上,这是走入了一个误区。人人都会以自我美化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展示自己,所以才会有被认为是“卖弄”的“英雄双行体”和夹杂的英文。而当人在面对自尊的威胁时,都会有一种应激反应,所以才会有那种被认为是“无理”的激烈回应。

  这与文化,时代都没有关系,人人都有过此类经历,不管我们把自己想象得再理性。我们想象中的理性,逃不过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构建自我图式,通过社会对比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规律。而一旦这种规律存在,我们的客观,就仍然是建立在主观上的客观。

  从刘到张的悲哀

  张绍刚和刘俐俐的冲突,是两种角色自尊的碰撞,底线的交织。在企业中,代表权威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也常常发生此类冲突。

  这种关系中,应不应该允许刘俐俐张扬个性和“卖弄”是一个关键,或者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应该设置怎样的行为准则?事实上,“谁应该让出那条底线”的行为准则代表的正是一种组织文化。

  有意思的是,一些企业家朋友在与我讨论两人时,步调一致地站在了张绍刚一边。原因很简单,这小女孩“太不懂规矩了”。其一,不踏实,好卖弄;其二,不服从管理,喜欢和领导争对错。

  “要做工作先做人”,这是你进入商业社会的常识!言下之意,绝对不会招聘类似的员工。

  网络红人们同情刘俐俐,大多是主张人格平等,反对权威对于人性的压制,这些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而这里,我更想谈谈两种文化对于组织效率的影响。

  如同我的那些企业家朋友一样,大多的人把“和谐”等同于“效率”,认为一个容易达成共识的组织是最有效率的组织。但就刘张冲突来看,似乎求职者只有在主持人的自我图式上样样处于弱势,面试现场才能和谐。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你张绍刚是央视的着名主持人,面试者始终有可能在你的自我图式的某些方面胜过你。那么,节目就需要在海选时以张绍刚为标准进行筛选,结果就好比武大郎开店,只选比自己差的,如此,节目还有什么好看的?转换到企业里,如果管理者都是这种“枪毙个性”的做法,和谐倒是和谐了,但企业还有什么竞争力?

  个性即是不同,是创新的基础,也许会在组织内产生“冲突”,但这些“冲突”相对于“和谐”也许更能创造效率。某种程度上说,管理者更应该像个“主持人”,时时刻刻应该记住,节目的主角不是自己,自己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做的无非是让人释放个性,并将这些个性转为为组织的竞争力。由此,管理者应该展现的,不是自己对自尊的维护,而是自己的风度和宽容。风度,不是在人家以你预想模式和你交流时的平和,而是尊重人家在任何遵循在“不产生负外部性”原则下的自由。宽容,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行为准则和标准去评判别人,而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无心之举。只有管理者以风度和宽容为组织里的个性预留空间,企业才能保留更多的可能,才能生机勃勃。

  组织文化的背后折射的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大众的各类价值标准冲突的结果,是冲突后形成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共识”。我们的社会中的“共识”是,当刘俐俐与张绍刚的自尊碰撞,底线交织时,后者并不应该让出那条“底线”,反而是前者应该被驱逐。这种“共识”为各类角色的行为设置了一条条“基线(baseline)”,并被我们反复认可、强化。由此,我们也容不下个性,也视驱逐个性的行为为理所当然,文化由此演化进“死胡同”。于是,无数个场景内,张绍刚们利用权威压制了刘俐俐们,刘俐俐们刚一冒头就被阉割了个性,我们甚至不知道有他们的存在。在这种文化里,你只看得见许多的张老师,看不到哪怕一个敢于真实的苍老师和一个敢于出位的乔布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