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三角格局: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大巨头,掌控了中国互联网的绝大部分优势资源。而今,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云商三家企业,在2012年末至2013年初纵横捭阖的一番大调整之后,正在不可避免的重演这一格局。这三家企业在面对电子商务展现出来的霸气和野心,结合其可以掌控的庞大的商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不同的战略高地已经形成的垄断性市场份额,足以使人窥见未来的垄断格局。
我们不妨来回顾,三大巨头所掌控的战略领地、战略俯视和战力储备: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电商界最大的流量入口,从支付宝所掌控的资金流和淘宝所掌控的信息流,已经形成难以逾越的壁垒。阿里系在电商领域的深挖沟壑、高筑城墙,使腾讯和百度两大互联网巨头都夙夜难寐。正像马云所言:“他(马化腾)跑到我这基本上半条命就没了”。
阿里巴巴的恐怖在于:
①开放性的破坏力。阿里巴巴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无与伦比的破坏性与颠覆性。就像一个拓荒者,阿里电商对传统商业的上下游实现了彻底改造,甚至不惜去重塑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已经深化成阿里巴巴拓展电商的战略惯性。
②生态系统下的大数据效应。天猫的品牌效应、淘宝的海纳百川、支付宝的底层渗透、以及对小额贷款的高瞻远瞩……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下每个物种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数据资源,这是中国互联网最具商业价值的大数据,将来会对改造中国的制造业产生革命性效果。依靠这些不断生长、交互编织的大数据网,阿里能够掌握着庞大的数据流和现金流,迫使其他电商对其依附性与日俱增,以至于脱离平台便难以独自存活。
③从市场份额上看,天猫与淘宝联合突破万亿成交额,而2012年非阿里系网上零售总和仅为0.3万亿。单是2012年第四季度,淘宝日均独立的访问人次就达到1.2亿,相当于六、七个上海市的人口总量。此外,阿里巴巴今年十分有望整体IPO,一旦成功,其估值将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有这样的阿里巴巴存在,其他平台还有机会吗?
京东商城
京东商城在过去阶段可以归纳为只做了一件事,即用巨额投资换来用户体验的极致改善。这既是京东的投资价值所在,也是后来者无法去超越的屏障:
①京东商城斥巨资打造的“无下限满足消费者”的物流系统,以及这套系统所衍生的“正品、低价、快速送达”的品牌形象,已经深深地影响到网购人群的需求,牢牢占领了用户的心智。
②以物流地产为核心的京东模式,也是投资者可以容忍其“用亏损换规模”的最大筹码。据亿邦动力网不完全统计,京东目前持有的土地约为2000亩,按照资产粗略估值,京东在地皮之上搭建的物流中心、仓储硬件设施价值就在30亿之上,如果资产变卖的话估值可达50亿人民币。此外,京东商城共有配送员约1.5万名,在360座核心城市建有900多个自营配送站、300多个自提点,储备产能每日超过120万单。
③相比其他电商平台纷纷在2013年卸下了自建物流的重负,京东物流的“价值”将进一步放大。刘强东的计划是,在以技术驱动的京东物流开放体系完全确立之后,随着其盈利空间以及业务模式的不断拓展,其将进一步开放其公共服务体系,最终成为中国电商业最具投资价值的一家价值型公司。
想要再打造一套如此成熟的电商物流体系,后来者还有机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