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9日,48岁的邵忠带领他的民营媒体集团——现代传播在香港上市。现代传播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民营传媒公司。《纽约时报》称邵忠为“中国第一个民营媒体企业家”。他在17年前从体制内出走办媒体,迄今已陆续掌控了近10份各类杂志。在复杂敏感的中国媒体市场,作为民间商人而获得成功,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
但在很多时候,你无法将邵忠与传统的成功商人的形象结合起来,对于熟悉邵忠的人而言,他更像是一个从漫画中走出的人物。他只留很短的头发,浓眉毛、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巴,然后再在鼻子上架一副同样不算小的黑框眼镜,身为南方人却有一副高大的身材,走到哪里都是鹤立鸡群。而且,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次邵忠的衣着从不“重样”。第一次见到他是黑色西装、白衬衫,脖子上缠着红色领带,下一次可能就是色彩明快的条纹T恤,衣领刻意立起;白色棉质休闲裤,赤脚着褐色休闲皮鞋。你可以猜到,他是一个有独到审美和品位,而且对细节讲究到极致的完美主义者。这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我小时候就觉得中国的报纸缺乏形式美,太粗糙。我要做美的报纸。能不能做一个报纸式的杂志?既有报纸的新闻性、可读性,也有杂志那种美感。我就是这么定位的。我有做杂志的数年经验,对杂志运作比较了解。而且从小在报社长大,对报纸的营运也清楚。国内可能很少有人具备这种双重经验。所以,出于独特,也出于避免竞争,我做了一个这样的产品。”
邵忠口中的“产品”正是《周末画报》——一本既非报纸又非杂志的刊物,但偏偏却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在视觉上就首先俘获了读者的眼球。在外包装上,邵忠给《周末画报》加上一层塑料套,并在塑料包装上用红色黑体字印着"中国精英读品",与当时大多数报纸灰蒙蒙的面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让你想忽略它都难。当年在上海机场高速路旁破天荒出现的第一块媒体广告牌,就是《周末画报》的。《周末画报》无论是在市场、读者,还是广告客户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套用一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名言,“童年的经历决定一切”。邵忠对于媒体、美学以及设计艺术的沉迷与他的出身有关——父亲当年在广州市委工作,母亲在广州日报工作。“我从小在报社长大,对《解放军画报》等报刊杂志兴趣很大。”邵忠说。这使得他尽管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广州市计划经济发展委员会——一个非常吃香的单位,却始终按捺不住内心对文字的兴趣和对商业的向往。遂于7年后弃政从商——先是从政府官员到国有进出口公司作总经理,最后半主动半被动地进入了媒体这一全新的行业。
初创之时,邵忠一人分饰多角,既是社长、总编,又是设计总监,甚至采访都亲自操刀。当时他采访了张艺谋、姜文、陈冲、葛优等一线明星,还有摄影师顾长卫。“我们把明星当作成功人士来制作。”邵忠时常会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为的却是在当下如何做得更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本杂志送达印厂之前,杂志的执行出版人都会提心吊胆将杂志的大样拿给邵忠看。他会随时撤下他认为不够美好的文字和照片。公司内部流传的一个故事是,他曾经让摄影师去给同一个采访对象拍了三次照片,理由是,他在大样上看到了对方眼睛里的阴影。“美盲远比文盲可怕”,这是他经常给员工们灌输的观点。
追求美并不只是知道怎么穿衣打扮,还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邵忠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创意与生意的平衡点。媒体离不开广告,但是广告不是简单的推销,邵忠更多地把它看成是与客户合作创作的概念。“比如说我们帮万宝龙、Cartier做设计,就是要做拿奖的。我们要告诉客户如何去表达这个产品,而不是没有灵魂地贩卖。光让一个明星穿LV的衣服,那是很傻的做法。”而媒体对于他的意义就在于,“提升国人的生活品位。中国人到现在还在讲生存权,哪有什么lifestyle可言。一般人的生活没有一点讲究。吃饭、上班、睡觉,就这样过一生。我们提倡的是,有选择地生活。”
对于邵忠来说,可供选择的明显更多。比如说他只抽大卫杜夫雪茄,又比如说他最近买了一辆宝马新7系。“舒适、豪华和性能当然是我考虑的因素和喜欢的地方,我特别注意的是他们在设计上的追求,你看,自动空调和音响系统的旋钮上用的是非常特别的陶瓷,这么细节的地方都用心做到最好。”
邵忠自己也是一个对细节异常讲究的人。你看看他的办公桌就知道了,每样东西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