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猎金张艺谋:张艺谋商业价值有多大?
张伟平与张艺谋这对黄金搭档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也形成了非常好的默契,他们携手打造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英雄》等,都堪称是中国影坛的奇迹。但是,今年年初的时候,有消息传出著名导演张艺谋和合作多年的好兄弟张伟平分道扬镳,对此张艺谋表示默认,张伟平对此传闻也未有否认。
据称张艺谋已与多家影视公司解除,包括小马奔腾等,但是并未得到证实。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二张组合在合作《金陵十三钗》后闹出了诸多矛盾,这或许将成为他们最后一部合作作品。
对投资者来说,张艺谋的每一次跨界操作都意味着吸金之门洞开。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北京丽都饭店附近一处私人会所,50米外的喧嚣被罗马式拱门和金黄色布幔隔绝,大堂有种油画的气息。一个消瘦的男人快步走来,鼻翼下两条延伸过嘴角的深纹。银灰色外罩,那是去年的工作服,上印“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他不需要自我介绍。
他未必是中国最优秀的导演,但一定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
假设他是个品牌,某咨询机构做过测评,奥运会之后价值2亿美元,当然这是玩笑,如你所知,类似计算层出不穷而且缺乏公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仍在升值,对一个58岁的老男人,这是不同寻常的现象。
面对《中国企业家》,张艺谋刻意回避讨论我所关心的问题,“商业、资本、营销,这些我完全不清楚。我也没有走得太近的商人朋友,都是些活动或者应酬。有时候场合上别人一介绍,某人才30多岁或者40来岁,就已经有几十个亿,这时我会很好奇,好奇他们怎么能迅速集聚这么多财富,你知道,我们这一行挣的是辛苦钱。”他盯着我的眼睛,“不过今天所有成功的企业家,你问一问他们,真的是他们自己有那么大能耐吗?他首先应该感恩这个时代,要放到过去你还这么挣钱?还这么发展?早就收拾你了,你信不信?实际还是时代给了他们所有的可能性,才有了这些身价以亿计的企业家,才可能有你们这样的杂志。”
他倾向用“时代”这类大图景,解读商人的成功以及自己的成功。不过万能的理由无法完整说明,为什么今天多数导演为之死去活来的创作经费,可能还不够他在《黄金甲》中布置一地绽放后又被践踏的菊花。
除了才华与气质,不可否认,围绕在他身边的商业力量的推波助澜,是让张艺谋创作平台(也是商业平台)越来越广阔的原因。
“艺谋从第一天出道开始,经过多少艰难,受过多少困苦,里面的事太多了,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钱’字,找不到钱,或者找到钱,花得让人家不满意,让人家亏了钱,赚的钱没有人家期望值多,都会是问题。”一位曾与张艺谋有合作的匿名商人告诉我,“有人说生活是艺术的土壤,但钱也是,很简单,包括张艺谋,没人给他出钱拍电影,就没有今天,没有人出钱做《印象》,做《图兰朵》,可能奥运会开幕式也轮不到他,因为他没有实景演出和舞台演出的经验。”
用空前宏大的方式演绎奥运会开幕式后,“找他的人可以从东直门排到西直门。”他的朋友、“老板”、新画面公司董事长张伟平说。张艺谋已成为中国跨界最广泛的导演,电影以外,还有歌剧、实景演出、芭蕾舞、广告等。“他就是写本书,不管什么内容,也一定会畅销。”
张艺谋商业价值有多大?
截至2009年6月21日,在中国内地票房收入超过1亿的影片共有39部,其中华人执导的有22部,张艺谋作品居其三,票房总收入约为6.946亿,这一成绩仅在冯小刚之下(冯有4部影片票房过亿,总收入为8.23亿),而且张艺谋为奥运会已3年未拍新片。一种被新画面公司否认的传言是,他在奥运之后导演费飙升到2000万人民币,这已是华人导演中最高的身价。另外,其在实景演出、歌剧等领域创造的商业价值和个人收入都无法估算,为投资方创造的价值不会在一部大片之下。
对投资者来说,张的每一次跨界都意味着吸金之门洞开,他的艺术尝试可以被开发为系列产品,纳入文化工业流水线。不过张艺谋不是赵本山,后者已成典型的文化商人,主动参与商业,既是艺术家,也是东北文化的产业推手,而他在产业链中就是创作者,没有进入商业化状态,尽量在各种商业力量的拉扯中保持平衡,既不能太远,更不能太近。
所谓“猎金”张艺谋,无非是一群聪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