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要求无论是前线还是后勤的同事如同往日般工作即可,同时希望“群策群力度过这个风浪”。
这封给员工的邮件全文300余字,简短而感性。以“天色虽不会常蓝,眼前确有不少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做好本分,今日的难关,他日回头一看,也只是个让我们未来走得更健壮的考验。”作为结尾。
事发前已有预兆。早在3月19日,新鸿基对外公告称,执行董事陈钜源因怀疑涉及触犯《防止贿赂条例》的调查而被廉政公署拘留。新鸿基董事局因此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由执行董事黄植荣、非执行董事黄奕鉴及独立非执行董事王于渐组成,主要处理一些因该调查可能产生的有关事宜。
陈钜源是新鸿基地产最核心的高管之一,是“老臣子”,曾为郭氏兄弟之父郭得胜的秘书。陈钜源在新鸿基工作近40年,任执行董事亦有20余年,主要负责收购土地以及工程策划。
尽管新鸿基向外强调一切如常,但市场“不放心”,机构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
“目前这起涉贪案件透露出来的信息很有限,还很难判断新鸿基的管理层是否有潜在变动的可能。”一位中资投行的分析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因此资金洗仓后会继续观望,短期内会避免进入。
有港媒指,事件发生后已经引起一些银行对新鸿基公司进行贷款排查。近年,新鸿基为维持加快的发展步伐,进行动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银团贷款获得融资。
从业绩报告可得知,新鸿基大部分借贷主要用于内地项目的开发。内地房地产调控,高端物业资金回笼慢,是增添新鸿基财务风险的因素。
“新鸿基是香港老牌企业,作风一向稳健,旗下自持物业所获得的租金收入较为稳定,现金流方面也还算充足。”一位港股评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事件对公司品牌形象的影响大于对财务风险的担忧。
评级机构穆迪认为,短期内涉贪事件对新鸿基的品牌、决策过程以及融资渠道会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未来融资成本的上升。
花旗在针对此起事件的公司研究报告中指出,新鸿基郭氏兄弟被廉署拘捕,事件调查存在的不明确性会持续升温。因此,对新鸿基股票评级,由“买入”降至“中性”,并将目标股价调低30%。
董事局或生变数
此起涉贪事件,也是郭氏兄弟间长期内讧升级所引发的“外患”。一旦郭氏兄弟被起诉定罪,可能会引起新鸿基管理层剧变。
港媒报道中,援引一则廉署人员的话耐人寻味。“即使涉及很大利益冲突,未必有人即时举报,廉署未必够证据调查,除非有人发生纠纷,有关资料才会被抖出来。”这位廉署人员指,很多大型贪污案件在事发一段时间后,直到有商业纠纷才会被揭发。
由此,大部分港媒倾向于认为,该案件的揭发与几年前郭氏兄弟纷争中的“失权者”郭氏老大郭炳湘的举报有关。
据资料显示,2008年在郭氏三兄弟争夺新鸿基执掌权中,郭炳湘曾向法院上诉,质疑执行董事陈钜源处理一幅新界地皮的方式存在问题。即陈钜源通过第三方收购的地皮价格,要高于原本地皮拥有者有意直接出让给新鸿基的价格,由此怀疑其中有利益输送。
港媒报道指,廉署在2008年接获郭炳湘举报便开始介入调查,也由此牵出港府高官许仕仁,怀疑其曾经为新鸿基提供过顾问服务,收取巨额费用。此外,许仕仁入住新鸿基旗下楼盘住宅,涉嫌“免租金”收受利益。此后,许仕仁在新鸿基多个竞标项目出现活动的身影。
2000年,许仕仁离开政府并出任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以下简称“积金局”)行政总裁。2003年8月许离开积金局,自组私人顾问公司“德福企业有限公司”,并为新鸿基公司提供顾问服务。2005年,许仕仁重返政府,出任政务司司长直至2007年卸任。
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政治评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香港政府官员离任后,都需经历一段“冷冻期”。许仕仁在政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