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
故事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2001年5月,靠纺织业起家的浙江商人李家巨会同其“好兄弟”徐嘉伟、任亚飞二人带着他们注册于香港的集嘉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集嘉)来随州考察,并随即商定投资成立湖北集嘉织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集嘉),当时注册资本金120万美元,主要是租赁湖北随州铁树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铁树)的牛仔布车间用于纺织生产。
“铁树”,在湖北甚至在中国的纺织界曾显赫一时。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家拥有三十多年辉煌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是纺织、染织和制衣,还具备商贸、运输等非主营业务,“具有年产环锭纺纱1万吨,OE纱9000吨,全棉高档服装面料坯布3200万米,牛仔布600万米,休闲服装150万件的生产能力,其铁树牌细帆布出口产品曾独创中国及亚洲第一品质”。
昔日的辉煌,在老“铁树人”梁智信那里得到了些许印证,“我们厂子有6000人的规模,机器是常年不断地生产,晚上都不停工”,当年任职于厂办的他始终忘不了当年的火红岁月,“中间是生产区,两头是住宿区,还有学校和澡堂,那时候什么都好”。
显然,谁也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的规律,随州铁树也不例外。由于设备老化、管理不善、企业改制和市场萎缩等因素,2003年,这家老国企和它的许多同伴一样最终走上破产之路。也就在当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率团赴浙江招商,随团的湖北随州市政府与李家巨等方面接洽,意欲商讨收购“铁树”事宜。
也正是那次声势浩大且热情周到的招商引资行动,浙商李家巨和他的创业伙伴们最终决定来鄂兴业,“我们本来就是做纺织的,铁树有这个基础,后来发生这事情是当初完全没有想到的”。而另一边,当年的随州主政者们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了地,“铁树当年是随州最大的国有企业,破产产生的下岗职工有数千人,这对哪个政府都是一块心病”。
地产初衷
“那个时候,徐嘉伟是香港集嘉的法人代表。我当时向董事会汇报收购意向时,他是不同意的。”李家巨回忆称。因董事会没有通过这一项目,几经考量,李家巨最后向集团提出以其在香港集嘉的股份进行收购。
在其提供的一份具有徐嘉伟签名的协议上,时代周报记者看到:集团原投入湖北“集嘉湖北织染有限公司”的资本金120万美元以及前年年度湖北织染有限公司的利润,从签约日开始转入李家巨个人资本,同时从集团总股本中减少李家巨等值股权。
“一开始,随州市政府开出的价是7000万”,几经沟通,2003年10月份,随州市政府发函称,“同意5000万收购”。尽管如此,李家巨当年的个人资金实力仍然达不到随州方面给出的数额。
于是,李家巨便力邀杭州柳莺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壮友一起参与收购事宜。在一番仔细考察后,“看到破旧的机器和厂房还有一大批等待安置的工人,开始是没有信心投资的。他(俞壮友)得出的结论是,‘这块地如果是搞房地产还可以动动看’”,李家巨回忆称。
无独有偶,李家巨的另一个合作伙伴任亚飞在其后来的一份报告中回忆收购初衷时,也曾坦言:“我们当时真正看中的是它(铁树集团)位于市中心占地189亩厂区的土地升值空间,这在当时对我们和市政府双方都是清楚明白的。如果不然,我们跑到这里就是为了买一堆废铁,一排待拆的破房,那我们不是真的有什么病了吗?”
经过多次协商,最终随州市政府同意,2003年12月20日,湖北集嘉旗下的湖北集嘉纺织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分公司(以下简称:集嘉地产)和湖北铁树清算组签订《资产出售协议》,约定由集嘉地产公司以5000万元(包括土地出让金)整体收购湖北铁树清算组的资产(包含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资产内容包括原企业所属的全部土地189.53亩(随州市青年路66号)、房屋、机器设备、车辆、工具和无形资产,随州市政府作为见证方参加。
之后的一切顺理成章。协议生效后,随州市政府依照相关法律许可对189.53亩土地进行了评估,评估价值为4378.45万元,并对其地块属性予以改变,“2004年1月1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