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摩配生意人的远去

   2024-01-18 互联网1490
核心提示: 王文今年49岁,看上去却比实际年纪老上一大截。帮老板送货的时候偶尔路过以前的厂房,他会停下来,想想他的过往。 曾经他也是老

    王文今年49岁,看上去却比实际年纪老上一大截。帮老板送货的时候偶尔路过以前的厂房,他会停下来,想想他的过往。

    曾经他也是老板,做摩配起家,和这个行业一起达到人生的顶峰,但也迅速地和这个行业一起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潮起潮落中,他奋力扑腾,不甘沉沦,试图努力再抓住时代的机会,却怎么也抓不住。

    事实上,像王文一样在市场经济刚刚转型时期开始创业、成功却又跌落的小老板太多。他说他们都是不成熟的商人,被时代裹挟着,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摸着却发现石头没有了。时代变了。

    萌动的商业梦想

    “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们在体制内的商业实践,在传统的体制里了解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也萌发了我们对商业最初的梦想。这是我们那个年代大多数商人共同的起点。”

    所谓那个年代,久远得要追溯到1979年。王文被分配到南川机械厂做摩托车车轮钢圈打磨。从此,他再没有离开过工业配件制造这个行业。

    1984年,为了研发新产品70型号摩托车车圈,已成为车间副主任的王文和另外五个骨干员工组成了研发团队。尽管他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懂一点平车的基础知识,但这就是那个年代摩配企业共同的起点——没有成熟的技术人员,仅凭热情和对市场的直觉,就能投入到这股产业变革的浪潮中。

    一个月后,70型号车车圈研发成功,一举打开市场。整个机械厂欢呼雀跃。南川农机局局长闻讯大喜,亲自给王文们摆庆功宴,请他们喝五粮液。那一晚,所有在场的人都烂醉一地。

    “那是我第一次喝醉,如此高兴的醉。”现在回想起来,王文感慨万千。

    南川机械厂火了。新产品被疯抢,市场供不应求。这个地方国营企业一下子从不起眼的小企业变成了行业佼佼者,就像大山里的女孩嫁到了大城市,从草兜兜跳到了米兜兜。

    王文也火了。这个“功臣”自研发新产品成功以后,就“青云直上”。

    1987年,王文从三车间调到四车间做主任,把当时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定置管理”搬进了车间;两年后,他成为南川机械厂办公室主任,牵头花500万元进行电路改造——这一举措在当时整个西南地区都是最先进的,产品合格率从70%提高到98%;五年后,即1994年,王文被调到机械厂下面的辐条分厂做厂长。那一年,王文刚好31岁,意气风发。

    ——如果就此接受命运的安排,王文以后的人生会不会风平浪静,少了许多坎坷和辛酸?答案已经无从知晓。

    1997年,领导班子更换,王文被调到工会,从“香饽饽”变成了坐“冷板凳”的人。

    他才34岁。关于商业最初的梦想因此蠢蠢欲动。“跳出去”,成了当时王文内心最强烈的呼喊。

    好日子过了五年

    “摩托车市场那么好,我有技术、有人脉、懂行情,不独立出来做就是浪费自身资源。”

    一心想在摩配制造业干出点事情的王文心有不甘。入行17年,他对摩配制造业充满了信心,他觉得靠自己的这份激情和对这个行业的熟知程度,完全能够独立运作一家小型的摩配制造企业。

    于是,1997年国庆,没有过单干经验的王文和当时的辐条分厂副厂长一起,开始商量着办厂事宜。他们满怀的只有激情,甚至连一个精准预算和详细的方案都没有做,就一心只想早些把厂子建起来。时逢重庆垫江县招商引资,他们由此顺利拿到30万元贷款,自己也凑了10多万元,就这样,几个人合伙转战垫江办厂成了定局。

    厂子主要做摩托车车轮钢圈。以前在南川机械厂的时候,任何公用开销王文都是走厂里的账,用200万元买设备、花500万元换电路,他从来没觉得心疼过。然而如今,揣着自己辛苦筹来的40万元,王文花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为了控制成本,他把厂址选在了垫江县较为偏僻的郊区,生产车间则是由老居民住房改建的,设备能

[1] [2] [3] [4] 下一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