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张润勤从吕梁艺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用他的话讲就是终于脱掉了“农皮”。1987年,张润勤被学校选派到太原工学院进修深造。在此期间,张润勤有了第一次打工的经历。那时候,张润勤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出生,而他的工资才一百多元,维持一个家庭颇感吃力。“当时就有一种很强烈的赚钱的意识,只要能赚到钱,让我干啥都行。”趁着上学的空闲,张润勤在一家饭店干起了兼职,一天干一下午一晚上,给5元钱。“有一次我发现有蹬三轮车的收酒瓶,一个瓶子2角钱,每次都一百多、两百多块钱的收入,就觉得‘那家伙挣钱也厉害了’”于是,张润勤偷偷地干起了捡酒瓶子的营生。后来饭店的老板发现了他的“秘密”,就告诉他说以后饭店所有酒瓶子都归他了。那一年半的时间,张润勤除了自己上学的花销之外,还攒了3700元钱。“其中有一多半是靠捡酒瓶子得来的。”之后,他毕业回乡又干起了贩药的营生,赚了他的“第一桶金”。
“那时候人们经商都偷偷摸摸的,怕人笑话,老有丢人的感觉,但我没那种意识。记得那时候我老婆跟我说,出去跑的时候,别让机关的人看到,知道还羞了。但我觉得在挣钱上不存在丢人的问题。”
偶尔的一次,张润勤和一个朋友在一家饭店吃饭。两人酒酣耳热之际,说起了做生意的事儿:“你说干个啥呢?”两个人互相探讨着。灵感就在那一刹那间迸发,张润勤突然想到了餐巾纸。他和他的朋友就干起了餐巾纸的生意。做了一年多,吕梁地区13个县市就全有了经销商,一天光货就出个两三车。”十年之后,这一次的成功运作被张润勤成功地“克隆”到了上海。
独闯上海滩
张润勤的餐巾纸生意越做越红火,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没有赚多少钱,他萌生了退意。
1998年3月,张润勤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去世。是年10月,已是35岁的他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刚来的时候其实十分的茫然,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能干啥。每天就是看报纸找工作。后来找了一份直销的工作,跟了一天就觉得挺辛苦的,每天得见三百多个客户才算你合格了。当时我就想,与其这样辛苦地给别人干活,还不如我做餐巾纸了。”又过了几天,张润勤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做餐巾纸的念头愈来愈强烈。“于是决定继续做餐巾纸。我先在超市买了几包餐巾纸,又找了批发商,打听价格,做成本合算。这样一算,才发现差价大的还厉害了。再就是看到上海那么多的饭店,比离石多多了,还赚不了钱?”一番比较之后,张润勤打定主意:做餐巾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