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若是选择私有投资者入股,为了防止以后被私有资本控制,美国圣克拉拉大学迈尔·斯塔特曼(MeirStatman)建议可以先考察一下该私有资本已经投资的企业的情形。如果私人资本对这些企业偶尔的增长放慢没有激烈的反应,或者没有对原创始人过多干涉,就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投资人。“另外还要评估一个以上的投资者,记住,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
在选择了投资人后进行谈判和签订投资合同/协议时,创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增加某些确保创始人控制权的条款。“但是由于资本的强势地位,这些条款的可执行性、可持续性难以保证,因而只是一种软约束。”郑利国认为。
对张冀光来说,即使自己胜了官司,他也表示不会重回中企动力。“我只希望自己离开有个体面的说法而已”。
【一线访谈】直击巨库的三点“巨痛”
《财经时报》:“巨库”在开业前期的广告投入非常大,在战术上也非常成功,但在其开业之后广告投放却锐减,你认为从宣传推广方面来讲,“巨库”的失败存在什么原因?
李大千:“巨库”在前期的广告宣传战术运用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前期的战术手法虽然高明,毕竟只是一个单点的开端,相对而言,“巨库”的宣传推广在与企业的战略结合方面却相形见绌,没有有机的融合与持续的投入,因此对消费者来说只是产生了一个一时的轰动效应,但是没有一个持久的、持续的冲击。而“巨库”的宏伟、个性战略离开了系统、实效、细致入微的战术执行作为保障,一切也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巨库的失败从宣传推广方面来讲主要是战略与战术没有得到一个最佳的统一与结合,只是做好了开端的战术,却缺乏一个长久的战略支持。
《财经时报》:“巨库”的经营管理与北京一般商铺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对商铺不是采用租赁而是采用出售的方式,将其分散为近千家商铺来出售产权,你认为这种产权方式对于“巨库”的经营失败有何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