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何恩培和其他4个创业者一直是企业的管理层,非常稳定。“我们融资之所以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是因为IT企业强调对新技术的把握和创新,强调管理团队的重要性。”他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而我们几个创业者一直非常团结,投资者非常信任我们,所以管理团队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
“这说明,非控股股东代表出任董事长虽不常见,但并非不能。”郑利国评论说,“创始人在新公司失去股份优势后,对企业的控制能力更多取决于其个人威望和领导才能,以及是否符合资本力量的中介目标和战略需要。”
创业者何时最易出局?
考虑到融资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创业者和投资方的博弈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新的投资人介入公司后,投资人出于实现投资目标和自身战略的需要,一般不会坐视原创始人长期发挥主导作用。”郑利国说,“除非其战略得到彻头彻尾的贯彻。”
根据郑利国的介绍,创业者最容易出局的情形包括:在投资合同或者契约生效后,迫于竞争形势或投资人战略的需要,投资人立即改组管理层。这一般仅见于敌意并购;新公司磨合期间,投资人或创始人可能发现一些潜在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影响到公司运行,投资人会考虑调整管理层。
而新公司磨合期后,由于新公司运行是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品牌整合的过程,需要在持续稳定经营和管理创新之间进行权衡。郑利国认为,创始人在新公司磨合期后离开公司,应该是投资人和创始人的双赢选择。
如何提高控制力?
创业者在融资之前,郑利国建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决定牺牲什么,然后据此设定自己的融资计划。比如,如果希望将来自己能控制公司,就可以相应提高自己股份的比例。
“从创始人来说,融资策略必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和融资动机。”郑利国说。如果希望保持对企业控制力,宜选择金融资本或利用衍生资本工具(如可转债、优先股等)。金融资本主要通过股权转让和现金红利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优先股、可转债等衍生工具的投资人对公司的话语权受到某些限制,不会与创始人目标发生直接抵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