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在中国企业中的运用远不及外国企业出色,科理顾问服务(新加坡)公司黑带培训大师白皓分析,一是因为企业决策者对其作用定位不够高;二是在执行过程中推行力度不够;三是目标不明确。
该公司首席顾问杨保雄认为,少有专职的推动者和频繁的人员流动,是中国企业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中兴一位黑带培训师介绍,中兴实施六西格玛比较早,但其威力一直没有像期待中那样发挥出来,主要原因在于人员流动太大,先前培养的黑带培训师以及黑带,一部分被其他企业挖走,另一部分,转移到其他岗位。
哈尔滨航天工业集团质量管理部赵书文部长认为,公司领导层的调整,严重影响六西格玛的实施进程,这在中国企业是一个普遍现象。
到目前为止,如何衡量六西格玛运用的效果,业界已形成三个标准。
从项目级别来看,在国外,每个项目的回报是15万美元,中国将超过这一回报;一个企业在2年内,六西格玛投入与产出比在10倍到30倍之间;一个成功的顾问公司可以在2年到3年之内帮助企业把六西格玛体系建立起来,培养出自己的黑带,顾问公司可以离开这个企业。
前者为项目衡量的标准;后两者用于系统项目的衡量。
中国企业大多停留在第一个标准,即实施单个项目产生回报。对于普遍的中国企业来说,六西格玛是新兴的管理工具,中国企业有一个接受的时间。
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杨承路认为这跟企业的CEO的背景有强烈的关系。中国的CEO大多数还刚刚成长起来,在管理理念和工具的运用上比较欠缺。
海外的大多数CEO则不一样,他们的产生的机制比较系统化,像割韭菜一样的整齐,一般出身电子工程,做过几年管理工作之后,再学MBA,学完回到管理岗位,再通过实践上到高层管理岗位。
杨承路认为,运用六西格玛改造流程和量化管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国企业必须去突破:实现量化管理,他强调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