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教授BillFischer认为,缩短创新流程有赖更多的创意与专业的团队。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关村落后硅谷多少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日前主办的“创新缔造竞争优势”管理论坛上,全球著名的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教授BillFischer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与会者纷纷议论,有的说半年,有的说3年,还有的人说,以目前中国制造”的水平来看,要赶上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看法令BillFischer颇为惊讶。这位曾担任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外方院长的教授给出的答案同样让与会者大吃一惊:“我看只有3个月。”
在BillFischer看来,起步时间上的差距并不重要,因为高速发展的IT技术正在缩短这一差距,真正重要的是,“企业要缩短创新流程。”
①创新如“漏斗”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流程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效的流程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规范、稳定。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如果创新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流程,那么企业寻找“灵魂”基本就可以按图索骥。
BillFischer认为,创新完全可以形成流程———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捕捉创意,对创意进行评估,最后将创意加以商业化运作,实现创新。
那么,如何才能在众多创意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创意?BillFischer画了一个“漏斗”,以此来形象地描述创新流程:
先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创意,然后从漏斗的上方注入上述创意;企业在漏斗中设置“过滤网”,选出与目标有关的项目,进行调研、评估;经过筛选的创意从漏斗的底部出来,成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商业化产品。漏斗的长度就是创新流程所需的时间,它取决于创意从产生到实现的速度。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企业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两个:一是寻找尽量多的创意,创意越多,漏斗的斗部就越大,创新成功的概率就越高;不过这不是企业一厢情愿的事,还要由客户需求驱动。二是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创新团队,保持创新流程的正常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