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在军事上的屈辱史远不止这些。太宗赵光义三次进攻契丹都告失败。著名的澶渊之盟则距宋开国仅44年,北宋以“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颇似慈禧太后后来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著名卖国言论――的堂皇名义向辽交纳每年十万两银和二十万匹绢的岁币,并且在公元1041年又被迫做了增加。公元1127年初,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被金人所虏,最后都死在五国城,这就是岳飞《满江红》上所说的“靖康耻”。在此之后,岳飞父子也成了1141年秦桧和议时的牺牲品。1165年,宋金又继续交兵,胜负还未定,南宋就决定和议,并且称金为“叔”,自称为“侄”。即便这样,南宋也因为不再称臣,并且岁币也减了十万而感到异常兴奋,认为是“正敌国礼”。这个“成功”的战事也让岳飞得到了平反。可是到1207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金人要他的头颅,南宋真的剖棺割尸,将他的首级献给金国,岁币也增加到六十万,并且还给秦桧平了反。南宋最后亡于蒙古,一个人口最多只有它1/30的“蛮夷之国”。
要解释宋在经济文化上的辉煌和军事上的积弱,史学家已经给出了很多的观点,我只想从宋的组织管理的体系探讨,是什么,让宋的优势完全无法发挥,最终走向了衰亡。
宋朝:一个无法让官员发挥的组织体系
宋代的组织结构要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其一是军事制度。宋太祖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这样一个前侍卫长一下子变成了皇帝,对他内心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正如李亚平先生在《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里说的那样,赵匡胤一直有“卧榻”情结,他所设计的军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说到底,是防止黄袍加身发生在他的武将身上。
宋的军事制度非常错综复杂,总的来说,武将没有调兵权,也不能带兵,只能在发生战事的时候临时统领,并且结束后要立刻交出兵权。这个制度的核心是把武将全部假设成会窃国的盗贼,所以,终宋一代,最高军事权力机关几乎没有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过,即便是打仗,武将也必须是在文官的管理下才能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