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企业能长期以“运营效益”为基础,而在竞争上大获成功,即使要持续领先于竞争对手也会变得愈来愈难。
改善“运营效益”令竞争趋于一致,大家只是殊途同归,但没有赢家。单凭以“运营效益”为基础所展开的竞争,最终会导致消耗战。
许多经理人常常将“运营效益”(OperationalEffectiveness,简称OE)与“战略”混为一谈。到目前为止,企业为了追求生产力、品质和速度,已经孕育出许多著名的管理工具与技术,例如全面品质管理、标杆管理、时间竞争、外包、伙伴关系、企业再造、变革管理等。
虽然这些活动的结果可能通常很惊人,但是,许多企业却经常因为无法把这些进步转换成持续的获利能力而沮丧不已。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这些管理工具便取代了“战略”的地位。在经理人拼命推动这些管理工具的同时,反而与能让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战略渐行渐远。
“运营效益”有助于企业更充分利用资源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良好绩效,而“运营效益”和“战略”则是达成优良绩效的要件。问题是,这两者的运作方式并不相同。
企业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前提是它能建立并维持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它必须给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或以更低的成本创造相当的价值,或两者兼备。卓越获利能力的算法是:提供更好的价值,要求更高的单价,或实现更高的效率以实现更低的平均单位成本。
企业在成本或价格上的所有差异都是企业数百项经营活动的最后结果。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创造、生产、销售和运送产品或服务,如拜访客户、组装产品、训练员工等。成本源于执行活动,能否取得成本优势就看企业在特定活动上是否能比竞争对手表现得更有效率。同样,差异性源于企业选择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推进这些活动。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说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整体优势或劣势其实来自于企业的所有活动,而非来自于少数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