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提防两大"慢性杀手" 标准化流程惹祸

   2023-04-12 互联网3950


  其实,所谓的流程最容易坏事。流程不但让普通员工“例行公事”,也容易让领导层找到“非常舒适的”工作方式,并一直保持不变,在市场面前忘记了“变化”二字。

  案例2:昂贵的话费

  我曾经访问过一家台资企业,公司的一个副总接待了我。会谈中间,我提出需要借他们的电话一用,他很热情地说没问题,不过需要拨密码,然后把一串数字告诉我,教我先拨什么,后拨什么。我打电话的时候,特意计算了一下,平均拨通一个电话需要两分半钟。

  后来,见到那个台资企业的老总时,我特意问他付给公司副总的薪水是多少,居然会舍得让他每天在电话这个环节上花费那么多时间。算下来,他们付出的“电话费”

  实在是太贵。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同样的情形。许多公司为了限制员工打私人电话,往往会设置密码,然后方便查验。而在美国公司,则有另一种做法:每到月初,公司就会把上个月的电话单交给每个人,让员工找出自己的私人电话,并按照价格付费,当然员工也完全可以不指认自己的私人电话,全靠自觉执行。

  同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就会设置流程,让员工去执行,管理人员也必须执行;而美国一些公司则完全依靠员工自己的态度。其中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案例3:老总审账

  类似的问题在很多场合都有发生。比如很多企业的财务大权都集中在公司的最高领导手中,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公司老总,中间他们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专门乘飞机过来找他签字。

  其实这位老总已经开了一下午的会,然后又和我谈了将近两个小时,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他根本没有精力来审核这笔费用支出的真实性。于是,老总把眼镜往下一撇,非常严肃地看着那位负责人,“你没骗我吧?”那位负责人战战兢兢地告诉他的老总,费用绝对没有问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无一例外地表明,正是那些固定僵化的流程让很多企业丧失了竞争力。企业想要一直保持其活力,就要尽量减少无谓的“流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