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惠普并购:1+1很难等于2

   2023-08-21 互联网2540


  即使不考虑以上几种动机都是在毁灭股东的价值,在牛市下进行交易仍然容易出现问题:牛市下买方们达成并购的心态总是过于急切,以至于预支合并后的利润也在所不惜,这也被经济学家称为“赢家诅咒”。据统计,买方在1990年代中后期那拨牛市下平均付出收购方市价的36%的溢价。这一溢价使得买方的成本大为增大,除非他们可以从收购中创造更多价值——而这又往往是不可能的。

  热潮之中,很难有人保持冷静,即使“圣人”沃伦.巴菲特(WarrenE.Buffett)也曾在此过程中忘记原则。他在1998年斥217亿美元巨资买下全世界第三大的再保险公司通用再保险(GeneralReinsuranceCorp.),但是接下来他发现无法预测通用再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低估了其大部分业务。收购达成六个月过后,他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下跌25%。一年以后,在标准普尔指数的保险业中后退了19%。为此巴菲特不得不向股东们表示歉意。

  冲动的惩罚

  讽刺的是,在许多管理者看不准什么才是有前景的并购时,投资者对于并购的反应是出奇的准确。以至于合并消息公布后的股价升降,往往可以准确预报买方公司五年之内的业绩。这或许并非是因为投资者比管理者更清楚如何判断并购,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资产更为负责。

  1998年办公仓库公司(OfficeDepotInc.)以42%的溢价,用29亿美元股权收购了维京办公用品公司(VikingOfficeProductsInc.)。市场不看好这次收购,消息一经发布,办公用品公司股价便下跌12%。第二年,办公用品公司业绩表现欠佳,股价进一步下降了55%。即使公司投资关系主任艾琳.邓恩(EileenDunn)也承认,办公仓库公司应该用国际业务和邮件定购以及电子商务投递业务等方面加快维京公司的发展,而不能总是滞留在几个月前与Staples公司未能成形的合并阴影当中。

  这样缺乏精细计划的并购并不少见。虽不断有各项记录在先,拥有强权的CEO们还是抵制不住并购的诱惑。实际上,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之后,一旦看到其他公司股价下跌,他们便不可遏止地想要收购或是合并。所以股民最好的策略通常是一看到一对CEO着手合并事宜就可以抛售他们的股票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