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变革的成功都有赖于大多数内部成员的赞成、支持和积极配合。任何一项变革都涉及到对企业原有制度、关系、行为规范、传统和习惯的改变,特别是涉及到权利和利益的变更,会造成相关人员心理上的失衡和行为上的抵制,从而使变革产生阻力。当阻力足够大时,怎样才能把变革进行下去?
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在开业初期,照搬了国有企业的部分管理和业务模式,其中生产现场的物资供应方式为:制造部员工开具出库单,到库房领料,保管员按单发料,然后制造部自己运送到使用场所。开业头几年内双方对此方式都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反而把相关工作内容形成部门的管理规定而制度化了。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生产能力日益扩大,双方逐渐出现了矛盾:制造部的各课各班的技术工人拿着出库单去领料,因领料人员众多而库房管理员少,经常出现等待,而且技术工人承担领料和运输的低附加值劳动,本身也是浪费。而库房人员也抱怨制造部工人领料时间过于集中而忙不过来。制造部提出了变领料为送料的要求,被资材部以不符合公司制度为由而理直气壮地拒绝了。因为这涉及到变更相关部门的职责,修改管理制度以及干多干少的利益等方面的厉害关系,想轻易实行变革绝不是那么容易的。
既然短期内难以完全变革,是否可以进行内部改善呢?笔者当时担任制造部副部长,就此问题组织人员进行反复研究:
首先,库房既然强调领料时间过于集中,那么就把制造部下属五个课的领料时间错开,从周一到周五分别进行,甚至细化到上下午,以保证领料顺利。
其次,变各班的零散领料为各课统一领料,使双方都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再次,把每个物品开具一张领料单,变成一台产品中所使用的物品汇总到一整张领料汇总表中,甚至后来又分解成按保管员所负责物品来进行分类,以适应库房的要求。
通过一年多的反复实践和改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提高了一些效率,但是物资供应系统始终无法满足生产制造系统的要求,导致整体系统效率的提高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