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为诸多原因,不少海归成了所谓的海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逐步排除那些诸多原因外,如果从海归自身努力来说,就是创业,因为只有创业才能增加就业机会,才能根本解决待业失业问题,而比较起来海归更有创业的优势。”他随手递给记者另一本他策划主编的《创业中国》说,“目前中国面临新一轮创业大潮和时代机遇,主要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全面开放后彻底与国际接轨,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而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都给海归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新华商之路
王辉耀出生在“大跃进”的1958年,但凡见过他的人几乎都想从他那讨点“美容养颜”的“保健养生经”。因为他看起来实在与他的实际年龄相差太远了。他为何能成就如此完美人生?
从最早的大学生到外经贸部官员,从外国留学生到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从外国的外交官到当老板,从社团组织负责人到名牌大学教授,在如此繁忙的工作和生活间隙,从1999年出版《我在东西方的奋斗》起,几乎每年都出一本书。
1999年,他捐资为其母校广州外国语学院建立了王辉耀奖学基金,每年奖励10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2001年,他动员加拿大使馆为全国妇联在北京贫困郊县捐建了一所加拿大使馆——王辉耀希望学校,帮助1000多名贫困学生搬进了崭新的教室。
“我的公司业务管理,现在我基本上不怎么干涉,运转的很好。而且,说实在的,对我来说,该得到的基本上都得到了,物质生活到了一定程度,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不过八尺,足够了,你的财富多一个零,少一个零没有多大区别。”言谈中,王辉耀一点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商人,甚至不像“儒商”,倒更像个“商儒”,“我觉得这个时候,更有意义的是,如何更好地对这个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