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02年初张黎刚收到哈佛医学院教授的邀请,在中国一起做生命医药时,他不禁为这个巨大的商机、和自己重回本业怦然心动,而哈佛,又再次成了他的人生重要转折。
十年前,张黎刚在复旦大学读生物系,一个比他高三届的师兄教会了他如何申请去美国;后者后来去了哥伦比亚医学院。1991年张黎刚放弃学位,赴美留学,下定决心上哈佛,但这条直通精英社会的捷径颇多波折。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Concordia大学过渡,正是在这儿,他遇到了后来一起创业、但最终分道扬镳的唐越。两人曾经一起在餐厅打工,一个洗碗,一个收碗。
之后张黎刚到洛克菲勒中心研究医学,又去哥伦比亚大学当技术员,他还拒绝了南加州大学的全奖。三年三次申请哈佛,终于被哈佛医学院录取。这番历练给了张黎刚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他记忆最深的是,\"进哈佛前半年到一年,压力大得每天晚上睡觉我都感觉到牙齿咬得紧紧的,有时候咬得太紧会从噩梦中惊醒。\"
哈佛不仅\"增强信心、改变别人对我的看法\",而且是\"对我人性的彻底解放\",张黎刚不再怀有理科常见的科学家梦想,转而追求对社会的影响力。他积极参加活动,竞选哈佛中国学生会主席(未成),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组织哈佛、耶鲁的中国留学生筹资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做整版广告,驳斥NBC暗讽中国内政并暗示中国运动员服用禁药的行为,同时成立\"抗议NBC委员会\",设专门网页,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与朋友创办《哈佛中国评论》及中美高层论坛,则成就了张黎刚的影响力。至今张黎刚提起来都很得意,\"我在哈佛3年并没有什么创造性的东西,但有一样他们都知道,那就是《哈佛中国评论》\",他也承认,\"我在美国呆了7年,从来没考虑过从商\",然而使他与哈佛重新建立关系的却是在他回国创业e龙。哈佛医学院每年都到中国招生,有空会找张黎刚聊聊,他也上了哈佛的捐款名单,这就为2002年初他们邀请张黎刚在中国做生物制药打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