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一年后,也就是2005年岁尾,伊利利用“兵不厌诈”的策略顺利把蒙牛甩掉,一举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乳品独家赞助商。于是在今年年初,我们便在各个角落里都看到了刘翔版的“伊利-为梦想创造可能”的各种广告。
2005年,邻家小妹徐静蕾无意中在新浪网开设博客,将原本是非常隐私的私人日记通过社会性门户网站公诸于众,结果这种“内裤外穿”的做法自然是满足了“相当”一批人群对明星隐私的窥探欲。于是乎,一个愿意每天抖搂吃喝拉撒的家常,一个爱看这些婆婆妈妈的碎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老徐的博客”点击率迅速飙升至上千万。后来便不断受到众多媒体的追捧,甚至央视在黄金时段先后以非常吸引人的《老徐值多少钱?》和《博客进行到底》的标题为她做了专题采访节目。到今天为止,老徐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超过3000万。于是“博客相关产业”的“生意”便都开始“兴隆”起来。后来,徐静蕾出了《老徐的博客》同名书籍。
在另一个领域,在一个影视与地产行业交叉的领域,一直高调的地产大亨潘石屹也自然不甘寂寞。于是乎《潘石屹的博客》也出版了。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来凑热闹,《勃客郑渊洁》也出版了。大家都很高兴,大家都很丰收。“收拾博客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2005年,郭德纲火了,肥头大耳、京腔京味。原来在天桥花几十块钱就能看到老郭的真人版,现在这点钱恐怕只能去街边买盗版光盘看了。再加上他跟汪洋的那点官司,反而更让大家津津乐道,绕梁三日。他的追随者被称为“钢丝”,对老郭的追捧热度决不亚于2003年的刀郎。
2006年初,易中天火了,正如他自己的名字一样如日中天。原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非常淡雅的易教授火得一塌糊涂,连他自己都感到太突然。易教授成名后,其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汉代风云人物》讲座在2月份结集出版,首印即达15万册。易中天的《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帝国的惆怅》等著作更是不断被再版。央视新闻会客厅在非常煽情的《教授也疯狂》节目中这样描述:……不仅如此,在他的身边出现了一批铁杆的追星族,称之为“意粉”或“乙醚”,其中多数是16岁到30岁的年轻人,有的女孩子甚至模仿脑白金打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旗号,喜欢他的观众还专门在网上为他建立了“易中天吧”,有1480个主题,目前已有数万篇帖子。而他个人在网上建立的博客,点击人数超过50多万,不亚于影视娱乐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