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以高科技含量著称的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情况也并不很乐观。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高级行政主管尤以丁介绍说,国际科技园中2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90%以上都是外资背景;30多家软件企业中,从事高端设计的也只有两三家。
“每创造1美元利润,70%以上被外资拿走了,中间商又赚走约20%,只有5%的利润是我们自己的。”尤以丁说。
有些力不从心?
2006年春节过后不久,苏州市委、市政府就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建成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进入全面提高阶段。据了解,3月底苏州工业园区还将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届时会有一些产业扶植政策出台。
密集的动作显示了苏州市的决心,然而自主创新的道路注定是漫长和艰苦的。这一点许宏琪深有体会。
许宏琪告诉记者,尽管企业开发的ASAS系列产品获得了先期成功,但继续研发还需要大量投入,国华科技颇有些力不从心。2004年,他们申请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但是光是买断专利就花了80万;2005年,他们申请江苏省信产厅的软件专项基金失利,为了摆脱资金瓶颈,今年打算申请省发改委的产业升级基金。
困扰国华科技的另一个问题是产品尚未树立品牌,这给销售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而且“市场对国际知名品牌的宽容度要大得多”。许宏琪说,像国华科技这样刚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面临的发展环境其实是很苛刻的。
苏州大学财经学院院长万解秋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从“苏州制造”的最初定位转向“苏州创造”是很不容易的,不仅是苏州,整个长三角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创新的难题。但他认为,这并非当初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过。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外资企业的大批涌入,带动了我们的技术进步迅速跟上,也积累起了进一步自主创新的工业基础和原材料基础。现在转型正是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