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嘉的第一次融资经历就非常富有戏剧性。1993年底,王维嘉参加了一次风险投资演讲会。会前,他已经有了开发个人移动通信信息终端的创意。临到会议结束时,王维嘉就走上演讲台向演讲的风险资本家谈了自己的创业思路。那个风险资本家听了他的“故事”后,就给了王维嘉一个电话号码说:“我们找时间再谈。”之后,王维嘉连续三天给那个风险资本家打电话,都没有人接听,但王维嘉每次都耐心地留下语音留言。终于有一天,那个风险资本家给王维嘉回电话并约定了会面的时间、地点。
当两人见面时,投资家说:“知道我为什么不接电话吗?这实际上是对你的一个测试。如果你连打电话的困难都不能够克服,我肯定不会找你。因为一个创业者必须有不怕困难的基本素质。”
这样,经过六个月的谈判之后,王维嘉终于在1994年7月份从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得到了第一笔总额为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王维嘉成为大陆赴美华人中得到风险投资商青睐的第一人。
第一次融资的成功,不但使王维嘉顺利地开始了他的创业冒险活动,也使他充分了解了整个风险投资运作的机理,从而为他后来的三次融资铺平了道路。1995年到1999年3月,王维嘉又分三次分别从IDG、Intel等7家公司获得风险投资700万美元、900万美元、1200万美元。
前后四次,从多达7家风险投资公司总计融入资金3000万美元,这个数额,不但在大陆赴美的华人圈里是最大的一笔,即使是在硅谷众多接受风险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中,也位居前列。
勇于创业的性格特质
“从个人性格上来讲,我一直就比较喜欢富有刺激性的工作,这也许就是我的一种宿命。”王维嘉说,“以前我在别的公司工作时,总会有一种还在寻找什么的感觉,自从创办了公司,心里就踏实了。通过我自己的创业历程,我也发现了中国人与美国人的不同。在硅谷的华人中,我还是属于比较敢闯的,但我仍然是在循规蹈矩地把博士读完后才想到去创业;而比尔·盖茨敢在大学一年级就退学创业,这两者之间确实有着很大的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