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新闻集团三年后,张蔚最终还是回到了传媒业。她对这一行的热爱,源自中学时期在央视主持《我们这一代》的经历,“这段经历造就了我对传媒业的迷恋,有点像着魔一样。人生最开心的事,就是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如果说传媒业充满新奇和不可预知性,那张蔚自己的道路,就具备着这样的特质。
“男孩子气”的青葱岁月
张蔚少年时的梦想,是成为中国女排国家队的一分子。
“中国女排对我的影响很大。”在看了中国女排三连冠后,她默默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那时很像一个男孩,天天去体校练排球,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住在北京语言学院大院里的张蔚,与院子里的孩子们一起训练,冬天练得手掌开裂,夏天摔得膝盖红肿瘀青,却从不间断,“最后是因为个子没长上去,才放弃了。”
跟今天在职场上独当一面的果断决策力相比,张蔚觉得小时候的她更加男性化。“父母从不惯我。反而是长大后,性格才越来越女性化。”
从小,张蔚的父母就经常因工作出国,把独生女儿一人留家里。换煤气罐,过年过节杀鱼杀鸡这样的活儿,父母都培养她来干。迷恋电影《少林寺》时,她每天凌晨5点起来练武术,跟着大伙儿扛木头,“教练说扛木头可以挣钱去参观少林寺,我就为此整整干了一个假期。”
张蔚的性格中一直有一种激情,“凡是遇到喜欢的事情,我就愿意完全投入,永远不会觉得是吃苦受累,这种习惯伴随着我的人生。”
1989年,19岁的张蔚刚跨出高中校门,就拿着父母给的1000美元赴美求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塞顿希尔大学(SetonHillCollege)攻读金融和企业管理。踏上陌生旅程之前,她告诉自己,做不出成绩决不会轻易回来。
十年美国生活
当同龄的孩子围绕在父母身边衣食无忧地继续学业时,张蔚却在异国他乡为生计而奔忙。初到美国的5年,她把可以休假回家的时间全用在打工挣学费上。为了一天10美元的收入,她在餐厅里跟十几个中国人挤在同一屋檐下,睡在捡来的沙发上。这段生活,将她的性格磨砺得更加坚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