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F1赛事已经登陆中国,但中国的F1市场环境毕竟还没有足够成熟,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企业要如何尽量巧妙地去借力F1,又要如何在这种F1赛车初始化的环境中去规避风险?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又为企业借力F1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两位国内体育营销方面的专家,他们分别是旗开中原营销传播策略机构企划总监刘华和索瑞斯(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李海龙。
《财经时报》:奥运会与F1同属于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但相对于奥运会来说,F1对于中国消费者还是比较陌生,那么对于参与其中的企业来说,同样是体育营销,奥运会与F1有何不同?
刘华:奥运会拥有很多大众所熟知和热爱的体育项目,加上其高于体育之上的奥运精神,因此是一种全民体育运动,是一件全球关注的大事。
而F1作为单一的赛车赛事,是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目前也没有中国车手参与到顶级赛事中,因此,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受关注人群也仅仅局限在一部分中高收入者和年轻群体,从影响力和关注人群的数量方面,都无法与奥运相比。
但F1单一赛事的集中性也决定了其受关注人群的窄众性。而现在营销界正在开始关注这种窄众营销、分众传播,F1正是这样一种适合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窄众营销的赛事。
因此,相对于奥运营销来说,F1更适合那些相关产业链、与F1受众的消费形态相符的企业,这类企业才能在赞助F1的过程中,得到更有效的利益回报和有针对性的品牌传播。
《财经时报》:虽然F1赛事已登陆中国上海,但F1在中国的传播和认知程度毕竟有限,这种局限性对参与其中的企业来说,要承受什么样的风险?
刘华:F1被誉为与奥运会、世界杯齐名的三大赛事,也被称作最赚钱的赛事,但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很繁荣、汽车文化底蕴很雄厚。而国内虽然近两年汽车不断普及,汽车业不断繁荣,但我们依然缺少浓厚的汽车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