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更适合窄众营销--访国内体育营销专家

   2023-06-15 互联网2990


  加上此前F1在国内从未有过赛事举办,也从未有中国车手参赛,因此,除了发烧友级别的赛车迷外,国人对F1的认知还处于很不理想的状态,F1赛事在中国仍处于一个新事物的概念导入期。

  这种相对初始的认知阶段正是一部分企业抢占先机的机会,但同样也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比如,企业对F1抱有过高的营销期望,凭感性大于理性的热度来巨资豪赌F1,而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就在于F1赛事能否吸引大量的优良受众,受众是否对F1有理想的认知。

  李海龙:F1在国外社会的关注度自不必说,它在国外众多体育赛事项目中已形成一个非常固定和忠诚的关注群体,而且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也比较高。因此,赞助企业往往能够获得较稳定的赞助收益。

  但在中国市场,F1对中国消费者还比较陌生,虽然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的长期传播效应的叠加,也已使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罢了,而且F1究竟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怎样,不确定性还很大。因此,在此时参与F1赛事的赞助,要承受的最大风险,就是赞助效应的持久性和延展性。

  《财经时报》:从已经闭幕的奥运会来看,一些企业并没有直接赞助奥运会,但同样借助了一些与奥运相关的概念或关注,达到了营销目的。对F1赛事,一些小企业是否也可尝试去走一些边缘化路线?

  李海龙:其实,隐蔽营销在体育赛事中已屡见不鲜,特别是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对赞助F1这样的赛事来说,小企业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小企业同样可以去享受F1这块蛋糕,主要办法就是去开发品牌自身与赛事切合的价值点,开展概念营销。譬如农夫山泉在北京“申奥”期间开展的“买一瓶农夫山泉就等于为申奥捐献一分钱”的行销运动,就是很好的例子。

  《财经时报》:一些选择奥运明星做广告的企业会因为运动员的失利而影响广告传播效果,同样,赞助F1车队的企业也会因为车队成绩而使赞助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对这种风险,企业要如何去预估并将之化解到最低?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