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项目只融到PRE—A,想再融资很难,风投倾向于来钱快易变现的项目。”一位社交类APP创业者近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几个月前,记者在创业大会上遇到他时,说起自己的创业项目,他还非常自信,称有多家机构慕名上门。那时A股还在5000点,随后的股灾则让风投市场陷入了寒潮。
资本关紧了大门,创业市场应声降温。进入9月份,一份O2O死亡名单流传于微信圈,一亩田、兰亭集势先后宣布大裁员,而创办仅6个月的定制班车服务商考拉班车于9月11日正式停运,则被喻为是资本寒冬中第一片飘零的落叶。

“坦诚地说,资本市场是最大影响因素,确切地说也是惟一影响因素。”考拉班车CEO张敏在停运告别信上这样写道。清科创投创始人兼CEO倪正东表示:依靠VC输血的公司将在未来一年内很难再拿到钱,可以预见创业公司的“倒闭潮”即将到来。
比特资本创始人张瑶则称,VC同质化投资创业项目制造了泡沫,造成少数VC在资金和项目的匹配上出现问题,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符合时代的趋势。
考拉班车之死
近日,朋友圈热传一篇文章《一个创业公司倒下的128小时》,这家公司正是考拉班车。在公司解散后,考拉HR总监刘博和CEO张敏做了一件超越职场伦理的事情——到处帮着失业的同事找工作,并亲自陪着他们去面试。
9月11日,考拉班车最后一天运营,与陪伴它半年的用户告别。此前一天,张敏在考拉公众号上写了一封《致梦想赞助商的一封信》,回顾考拉班车从创办到停运的历程。
2015年3月11日成立的考拉班车最初只有3个人,在项目启动后一个月,考拉班车就拿到了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组建团队,增开线路,一切都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业务关闭前,考拉班车用户超过5万,已经在北京拥有130条线路、70多辆班车,日均订单5000多单。在张敏看来,这些数据已经超越了滴滴之外的其他竞争对手。
但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却在诞生半年之后彻底地陨落,被滴滴以低价并入业务。张敏如今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项目融资难是最大问题。过去的两个月里,他一直在为投资而奔忙,见了近50个投资人,一遍一遍地讲述考拉班车的梦想和前景,但没有人投资。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本市场风声鹤唳,投资机构出手变得谨慎;二是出行巨头滴滴已涉足班车业务,作为滴滴的竞争对手,考拉班车即使拿到钱胜算也并不太大。今年5月爱拼车宣布即将停止服务,旗下多诺租车也失败。爱拼车联合创始人杨洋将项目失败原因归于 “行业格局已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