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的 1月 15日,小米用一款 5.7寸的大屏旗舰机小米?Note?开启了它在 2015年的新征程,用双旗舰策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产品线。
这一次,喊出过“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的小米也开始对设计重视起来,同时也跳进了手机 HiFi 的浪潮里。更重要的是,小米手机的售价第一次突破了 1999的红线(之前黄牛加价销售不计算在内)。这些都让小米 Note 在硬件上没有明显升级的情况下有了更多的看点。
第一眼看去,小米 Note 很像是小米 4的放大版。机身设计紧凑,简洁大方,不过小米 Note?从正面看更显修长,这一点在白色版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按键布局也大体一致,左侧上方是插槽,右侧是音量键和电源键,耳机插孔设计在了顶部,底部则是 USB 接口和扬声器。小米 Note 抛弃了小米 4上采用的奥氏体 304不锈钢,转而使用了铝合金材质的金属中框,质量更轻,而且在手感上要更加温润一些,色泽也更加明亮。
小米 Note 前后双玻璃面板,均采用第三代大猩猩玻璃。前面板边缘打磨成圆弧状,称之为 2.5D 屏幕。这种设计始于诺基亚 N9,并延续到了之后的 Lumia 800等机型中。iPhone 6/Plus 上也采用了这种设计。好处显而易见,手指可以很顺畅地滑到屏幕内。不过诸如诺基亚 N9和 iPhone 6,两者的边框也是弧形的,和弧形边缘的玻璃面板在设计语言和视觉上都有着更好的一体性,小米 Note 则是直上直下的边框设计,衔接处做了倒角处理,整体的过渡会有很细微的错落感,但整体来说前置面板在滑动时颇为顺手,和我手边的 2014款 Moto X 非常接近。
小米将背部的设计称作是 3D 玻璃面板,同为大猩猩三代玻璃,经过高温热压塑形,左右两侧下垂,裹在机身上,握持时可以贴合手掌的轮廓。从侧面看,机身会显得更加纤薄。不过,背部的玻璃面板相对边框稍有内陷,握持时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金属边框,会有些割手,不过反过来弥补了机身太过顺滑,容易脱手的问题,这样握感更实。背面整体设计非常干净,银白色的小米 logo 位于下方,左上角是 1300万像素摄像头和双色温闪光灯。带光学防抖的摄像头并未凸起,对 6.95毫米厚的机身来说,这一点还是很难得的。
在之前的上手文章中,我们就讲到在金属与玻璃过渡的处理上,小米 Note 延续了小米 4的 Edge Coating 工艺,取消了业界常用的塑料夹层,一体性更好。不过由于 2.5D 玻璃的采用,金属与玻璃的之间还是会存在一定的缝隙,不过这一代小米 Note 的工艺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不仔细看的话(吹毛求疵),很难发现前玻璃面板金属边框之间的缝隙,我在使用中接打电话时也从没出现过夹头发的现象,更不会夸张地出现部分 Galaxy Note 4那种缝隙可以插进名片的情况。
前后双曲面玻璃的设计给了小米 Note 很高的颜值加分,比小米 4上升了一个档次,当然成本也更高。而比之于成本上的增加,更大的问题在于加工工艺难度增大,产能就更加跟不上了。所以,前几天小米发布的竹质版小米 Note 已经开始预约。实际上,我个人更喜欢竹质后盖的小米 Note,在与边框的衔接上更加紧密,手感也更加温和,会不自觉的拿在手里摩挲,还隐隐有一丝情怀溢出。更重要的是,竹质后盖的摩擦系数更高,不会像标准版的小米 Note 一样会自动滑下桌面。标准版的小米 Note 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时刻戴套会更加安全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