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一个时代的句号

   2023-11-15 互联网1820


  当时,稳定全国必先稳定上海,稳定上海须靠“两白一黑”——面粉、棉纱和煤炭,荣家独占其二。当时,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

  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自1956年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后,“荣老板”即成为一杆旗帜,次年由陈毅亲自出面推荐出任上海市副市长,3年后担纲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接着是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两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直到五年任期的国家副主席。

  1979年注定是荣氏家族命运的转折点。当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正式成立,受邓小平礼聘,荣毅仁就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在这一年,荣惟一的儿子也是他最钟爱并寄予厚望的荣氏家族第三代、36岁的荣智健凭着一张单程通行证,独闯香港,依靠家族在香港留下的一些资产,开始了荣家第三代传人的掘金之旅。

  1993年,荣毅仁因当选国家副主席而辞去了中信总裁职务。这14年间,他以大上海资本家的经营谋略和中国政府的强大背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将CITIC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在卸任前,荣为中信做出最后一个决策:开发两倍于澳门面积的宁波大榭岛。从这个“蛇吞象”的计划中,依稀可见荣家先辈创业时的那份精明和魄力。

  在邓小平眼里,中信“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其作用和地位,可与深圳、珠海特区等量齐观。截至2004年底,中信公司总资产已从荣离任时的507亿元人民币,迅速发展到7014亿元,当年净利润17.82亿元。国务院对它的评价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86年,荣毅仁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这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该排行榜的第一人;1999年,在胡润的中国富豪排行榜上,荣毅仁高居榜首;2002年,荣智健取代了他父亲大陆首富的位置。此后,不管富豪榜单怎么变化,荣氏家族始终没有跌出三甲。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