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万事开头难,那么现在的易初莲花已成功的完成了“第一次本地化”。现在,在北京总部,1%是外国人,99%都是中国本地人。“我们觉得各个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吃饭、用东西都不一样,即使北京和天津只有一小时的车程,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例如面粉,北京用古城的品牌,而天津就不一样。”陈圣如微笑着感叹说:“中国比较大啊!”
“不管去哪里,都要用本地人,从店长开始。优秀的人哪里都有,就看你有没有发掘的眼光。”这是陈圣如的用人原则。今年,易初莲花又招了很多员工,包括名牌大学的MBA,他们将接受六个月到一年的培训,学习怎样研究市场,到最后还要具体评估,合格的才能留下。看来,“人才本地化”的策略在易初莲花已相当深入。
这也与谢国民的“人才观”不谋而合。他曾表示,“世界上存在天才,真正的天才可以使事情反败为胜,但是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人才的获得和挽留是可以把握和努力的。因此正大集团十分重视人才,在员工薪水、待遇、劳保等福利上都颇具竞争力。选人才时的赛马机制,为每一位优秀人才都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和发展的自由天空,但正大不会挽留那些只看重薪水、而不重视开创事业的员工。”
易初莲花还贯彻着这样的理念,“把全世界的资源看成是自己的资源,把全世界的市场看成是自己的市场,把全世界的人才看成是自己的人才”。
成为“中国通”不容易
眼前的陈圣如可以讲很流利的普通话。但五年前,他刚来到中国时却不是这样的。
“我不懂普通话,觉得很难沟通,也不理解中国人的思维。说来说去,不知道你想说什么;说这样,意思却是那样。”如今,在北方市场打拼了五年的他,也逐渐能领会那层“不说的意思”了。
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和供应商的关系。“大家现在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但以前并不是这样。”那时的供应商并不了解易初莲花的品牌,所以,陈圣如亲自请他们去上海的店参观。后来,又出现供应商不太了解系统的问题,因为易初莲花是很正规的公司,流程都是电脑控制的,办事也比较制度化,可能少了一些人情的因素。不过,“时间是最好的武器”,相处久了,自然一切都迎刃而解了。现在,说起“理解”的事情,陈圣如轻松的表示“没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