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爱春和徐桔桔为山河村带来了全新的理念,2012年山河村迅速建起了合作社,贾爱春担任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95%的农民都以土地入股参加了合作社,七八千亩农田实现了连片种植。当年当地遇上了60年未见的特大干旱,村民们担心颗粒无收。但是,由于使用了大马力拖拉机,深耕松动的土壤比一般拖拉机要深,山河村的玉米依然获得了好收成。
合作社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在合作社成立之初,贾爱春与徐桔桔就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难题:山河村有农田420多公顷,其中40多公顷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机动田。当年村里为了还外债,用极低的价钱把这些田包给了村民,一包就是20年。现在要搞合作社,如果这些田不能收回,将影响土地连片,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这些田如何收归集体,成了摆在她们两个面前的最大难题。她们开会找老乡商量,搞民意调查。一份份调查表发下去,收回来时,竟然有98%的村民按上了密密麻麻的红手印。不少村民还主动帮忙做工作,说服自己的亲戚、子女、朋友率先交田。
面对着这些鲜红的手印,贾爱春这位倔强的老知青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欣慰的眼泪。她深知,土地就是乡亲们的命,现在乡亲们心甘情愿地把命交给自己,这一份信任,让她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如今,山河村变样了:干净坚实的水泥路足足有六七米宽,安装着塑钢窗的房屋显得格外亮堂,每户人家用蓝白相间的铁栅栏隔开,整齐而美观,舞蹈队、秧歌队,农家书屋,健身广场,乡亲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第二次下乡与第一次完全不同,感到自己有了一种担当、一种使命感。因此,干得更欢。”贾爱春和徐桔桔笑着说,“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在城里可以安享晚年。但是,当你想到,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有这么多的人需要你,你就觉得年轻了,干起事来就特别有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