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说,在创业初期的那段日子,人员流动很大,就连他带回来的一个博士也另投他门。要强的施正荣暗暗发誓:“哪怕死在无锡,也不能丢脸。”
当第一台设备顺利运转时,施正荣第一次看到了信任的目光。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施正荣紧盯海外市场,在国外一呆就是几个月。“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年底,我只拿四分之一的工资。没钱买机器,就想办法改变工艺,买国产的二手设备。”当大把大把的订单从海外飞来时,施正荣知道,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市场的变化使尚德迅速结束了“创业阵痛”。2002年,尚德还在亏损,2003年盈利90万美元,2004年业绩翻了20倍。从2003年到2004年,尚德3次扩大产能。2005年9月,尚德的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太阳能行业第6位。
资本踏破门槛
尚德的成功赢得了资本的青睐,各路资金纷至沓来。2005年上半年,尚德海外公司向高盛等国际著名的投资基金私募了8000万美元,从而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内股权的收购,尚德成了纯粹的外资企业。这次私募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有人甚至称之为“融资神话”。不过,资本市场的凯歌高奏并未让施正荣高枕无忧。
“要做强做大中国的光伏产业,只有尚德一家的努力远远不够,尚德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中国光伏产业的成功。”施正荣说,他的理想是让太阳能这种廉价、清洁的能源走进千家万户。
纽交所主动“示好”
公司壮大后,施正荣开始考虑上市。他先后考虑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就是没有想到纽交所,直到他接到一个电话:“纽交所的人想和你谈谈。”
更令施正荣意外的是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度的突然造访。“你们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才下飞机的马度语速飞快,一脸的急切。马度的诚意感动了施正荣,开始连夜准备上市资料,准备说服董事会。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