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开始重新梳理自己的命运轨迹。白天他疯狂地卖命干活,闲暇时疯狂地读书、疯狂地为矿上广播站写通讯稿、出黑板报。终于在1978年,郭庆的人生出现了转机—进入大学深造。在中国,“78级”一直是个有特别含义的名词。这意味着他成了万里挑一的大学生。整整十年发疯般地寒窗苦读,最后,他终于拿下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没有以前的插队、当煤矿工人和在高层机关从事宏观政策研究的经历,就没有我今天事业的成功。我15岁去插队,18岁到煤矿井下挖煤,这样的生活经历使我了解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状况,使我从青少年时期就培养了一种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狂中有稳
带着这种充满了“冲劲”、“闯劲”的纯真,1989年郭庆博士毕业后,被分到国务院研究室,主要工作是参与国务院领导关于农村政策的调研,负责政府工作报告和一些讲话的起草工作。
“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冲,喜欢反抗,但是冲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追求内在的价值体现。”有一段时期,郭庆非常关注中国的粮食问题,甚至违背“上命”,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当时还不能被多数人接受的新观点—“中国的粮食是不够吃的!”但是,这个观点很快受到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论点”。循规蹈矩、安分工作,似乎已经完全违背了其天生的“犟劲”,1992年郭庆终于离开了国务院研究室。
为了进一步在实践中延伸和论证自己对经济理论的研究,1993年郭庆“下海”了,他来到中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但是3年后,这个国有的房地产企业,难以留住这个不安分的“狂人”。他看不惯在大锅饭撑腰的企业里,很多人不关心结果,只关心过程,只要有饭吃、能捞钱就行。更使郭庆寝食不安的是,进入房地产行业的最初几年,他一直都是个无名小卒。这个有着鸿鹄之志的“天马”,又怎会安于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