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别人前进时 我选择后退

   2023-05-12 互联网3530

  于是,当小潘变成老潘时,他已经很有钱,以至于任志强这样的地产大佬都会主动拿着“鸡蛋”找他换“粮票”。而这个时候的潘石屹,已经和夫人钻进山里的大宅,捣鼓着自己的SOHO小报,等着更多的“鸡蛋”送上门。

  目前SOHO中国的现金流量已经排到两年以后,老潘说,他不缺钱,而且还有大把的钱没处花。说起自己的财务状况时,老潘不禁有点自得,而那双著名的黑框眼镜后面,狡黠的眼神一瞬即过。

  静观

  就连对老潘很不感冒的一些地产商都说,在这场突然袭至的调控风暴中,潘石屹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个家伙市场感觉忒好”。

  而老潘却说,此次震动的端倪早在2001年底就已经显现出来,并且在2002年初已经大局已定,这段时间内只要有一点理智的判断,完全可以避免较大的损失。

  老潘的逻辑是,当别人都奋不顾身地想在宏观调控之间挤出一条血路时,他就后退,然后观望。“我是一个在法律上很胆小的人,所以我宁愿窝在北京CBD,不乱跑。”即使销售人员因为没有项目可卖只好放假。

  于是,在过去几年中,潘石屹基本上没有什么更新的花样出来,现代城、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老潘甚至连广告都懒得打,但是媒体仍然不停地爆炒和他相关的一切。大家都说,潘石屹显得保守有余侵略性不足。

  但现在看来,正是因为保守,老潘变得有钱而且悠闲。

  因此,在地产界公认此番宏观调控核心在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金融调整时,老潘可以很牛地说,SOHO中国目前几乎没有银行贷款,账上还有大把的现金等着他想辙花出去。

  但他的很多同行就没有这种幸福,潘石屹觉得这样子下去有可能导致一部分小公司难以为继,甚至消失——他说,一个成熟的市场中应该具备不同的商业模式,也应该有各种规模或者业务类型不同的公司的生存空间,“单一的模式是场灾难”,宏观调控不该产生这样的后果。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