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其惊险的跨国扩张道路上,他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家的视野和雄心,但他还必须为成功增添更多的砝码。
TCL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1982年,刚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到TCL集团前身TTK公司做技术员时,李东生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车间主任”。
1987年,30岁的李东生第一次访问飞利浦,他听完情况介绍之后整个头都发蒙,心想这个企业高不可攀,我们永远也超不过它。
2004年6月,TCL全球招聘大会现场。李东生率领旗下十位高层集体亮相,放言TCL将向全球招聘2200名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以打造一支“国际化部队”。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了两笔大交易:和法国汤姆逊合组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收购跨国电信巨头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部门。
今天的李东生俨然已经站到了峰巅。他是产业界的英雄,TCL和汤姆逊合资公司的成立仪式甚至请动了正在欧盟访问的总理温家宝;他是媒体的宠儿,同低调神秘的海尔总裁张瑞敏相比,他一直健谈开放,并且不断制造着新闻; 他是国企改制的旗手,通过集团上市的“阿波罗计划”,而今他已经成为中国身价最高的国有企业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他的亿万身家足以让好几代的国企老总们羡慕不已。
李东生自己很明白,他仅仅是站在一个小小的山头。过去10年TCL连续保持了50%的年增长速度,品牌价值达到267.12亿元,以382亿元的年营收名列国内电子信息业百强第三位。但李东生有理由认为TCL进步得还不够快。1971年诞生的三星电子,现在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496亿美元,利润接近60亿美元。比10年后诞生的TCL,整整大了10倍还不止。李东生念兹在兹的目标是:“创建世界级的企业”。
当海尔、联想小心翼翼在海外树立品牌形象、一步步打开市场缺口的时候,TCL选择了通过合纵连横进行快速扩张和布局。这条道路上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但更多的是白骨累累。而李东生的哲学是“企业大不一定强,但是,不大一定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