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新西兰后,伊莎贝尔将种子转送给了本地的果树专家。此后,新西兰的第一株“猕猴桃”树由当地知名的园艺专家亚历山大培植成功。
由于适宜的气候与水土条件,加上其令人喜爱的独特风味,许多果农纷纷开始栽种,产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后,于1952年开始将这种水果由新西兰外销到世界各地。
经过几年短暂的国际市场的销售,在1959年,这种中国血统的水果在它的“国际化”过程中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在销往英国的时候,凡是以莓(berry)为品名申报的出口水果,都要支付很高的关税,作为合理避税的一种方式,这种水果被改称为自己本土的名字——Kiwifuit(中文名奇异果)。
改名为奇异果成功地避免了出口时的高关税,接下来经过20多年黄金时间的发展,形成了2000多果农种植的局面,成为新西兰第一大水果产业,并长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的竞争。
在1988年,奇异果产业再次遇到面临死亡的境况。
这一年,新西兰奇异果产量奇高,当收获的时候,果农们正希望有一个好的收成,但来自当时最大的国外市场美国,对新西兰的奇异果实行反倾销。
这些拥有2到5公顷种植面积的果农,根本没有力量去组建强大的海外销售团队,以及聘请律师队伍去进行反倾销诉讼。
但对于新西兰国内本身只有400万人口的销售市场,根本消费不了这些堆积如山的果子,唯一的做法是把这些果子拿去喂猪。
在游仲渊接触的老一代新西兰果农当中,很多种植了几十年的老果农离开了这个行业,余下来的果农也在苦苦地从银行借款支撑,这些债务让他们三四年都还不清。组建行销局
自救与政府的支持救活了奇异果产业。
在1988年奇异果收成季节一败涂地之后,为整合原有各自出口的产业组织、分散的品牌力量以及海外市场渠道,在数百个果农的发起下,一个单一出口整合的局势开始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