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这次上海站夺冠的巴里切罗说过,在上海的道路上可看到很多开车技术不错的人,但是不理解为何中国还没有F1车手。有人说巴西的交通状况孕育了巴西的赛车手,中国应该有比巴西更好的赛车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会通过哪种方式选出中国的未来F1车手?
郁知非:说到这点,我特生气。我们中国人这么聪明,可以造原子弹,为什么没有中国的F1车手呢?!我们只是进入得太晚了,所以我就要搞赛车,培育中国的车手。现在我们有媒体(央视)的支持、有厂商的资源,塑造中国的F1并非不可能。我们准备创造这个机会,以后每年都会有三至四轮比赛,除了F1外,还有方程式、雷诺、房车赛,用综合成绩作评,看谁是最好的车手。另外,在北京、上海外,还可以开一些街道赛,哪个城市想办可以申请,我们可以进行商业运作(像博尼一样)。
《21世纪》:谁会成为中国未来的F1车手呢?郁知非:我们现在有五个很优秀的中国车手:麦克拉伦车队的北京少年程丛夫;有多次参加欧洲雷诺方程式经验的上海少年江腾一;中国F1概念车队———上赛FRD佳通轮胎车队一手培养的18岁香港车手詹家图;亚洲第一车队———万里达(Meritus)车队的香港著名车手李英健;亚洲第一位进入世界三强车队试车的选手董荷斌。当然董荷斌是荷兰籍华裔。我想,他们都是我们的希望。
《21世纪》:塑造中国的F1车队,需要很多外力支撑,比如说汽车企业。你觉得目前有这个土壤吗?
郁知非:我记得在一年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中国马上就要步入汽车生产三大强国了,结果去年这个预言就成真了。我当时还说过,中国汽车业马上会步入一个瓶颈。
《21世纪》:什么瓶颈?你凭什么做这样的论断?郁知非:我们的汽车业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实验室,没有自己的研发力量,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这种问题。而F1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汽车研发力量的动力来自于F1,像发动机研发、风洞实验室,F1技术中的95%都是汽车业内最先进的技术,不然这项运动怎么会给人地面飞翔的感觉。如果中国有了F1运动,有了中国的F1车队,就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让中国的汽车业真正屹立于世界,而不是仅仅成为世界的加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