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在大学选择这个科目,是因为建筑这一不纯然属于艺术的领域,几乎是台湾大学甲组科系里惟一可以给予他一些想象空间的。他因为自幼喜欢文学而形成的敏感和某种情绪化,在建筑里似乎可以找到一些寄托和释放。这种寄托和释放,在李玮珉还是一个青年的时候,甚至非常外化。比如,他曾经对着一幢房子哭泣。
在看到那幢房子之前,他已经看过非常多照片,查过非常多资料,对内部结构已经了解得相当清楚。然而真正去到近前,可以用手触摸到的时候,震撼还是巨大,内心情绪汹涌,以至于泪流满面。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感性慢慢趋向理性,李玮珉学会更多地将感情倾注在自己的设计之中。他开始相信,设计师的理想和设计案的服务性不能分割。那便是他一直强调的诚恳。
也因为这种诚恳,李玮珉多年来对事务所的每一个设计案都有参与。专心聆听客户意见,细致缜密地思考,合理给出建议是他坚持的原则。笔记本电脑是他从不离身的。他说,即便是现在在上海,他在工作间隙溜到东平路去散步,到临近的星巴克去喝一杯Lattel,也会随时用msn和同事商讨一些细节,或者在草案后面添加上自己的意见,用E-mail回复。
问到是否会有一天彻底放手工作,李玮珉的态度坚决。他说他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不分离的,他希望自己一直保持一个思考的前进的状态。但是会在某一个时候,生活的重心从工作上转移开去。说到这里,李玮珉突然有些兴奋,“那个时候,我大概会潜心享受生活了。”这么多年来,从台湾到美国念书,到新加坡2年的工作,然后再回到美国深造和工作,然后到现在的台北上海两地跑,李玮珉说自己一直处于一个行走的状态中,似乎连饭也是很少跟父母一起吃。
“我非常喜欢上海的。它是目前华人城市里最有活力和包容性的城市。我可以在这里定居下来,每天研究菜谱和烹饪技巧。”有趣的是,李玮珉一直是热衷收集烹饪书的,他说是在为以后做准备。并且,他一直刻意在自己的任何一个厨房里安排四个以上的炉灶位置。“那是烹饪爱好者的必备啊。如果有一天我想要享受烹饪的时候,发现连四个炉灶也没有,我会很绝望。”




